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午节等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其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
1. 纪念屈原:最广泛流传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。屈原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贵族利益,遭排挤流放,后秦军攻破楚都郢,他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。百姓为阻止鱼虾啃食其遗体,纷纷划船竞渡打捞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,逐渐形成赛龙舟、吃粽子的核心习俗。
2. 纪念伍子胥与曹娥: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(助吴伐楚,被吴王夫差赐死,尸体被投江)、曹娥(东汉孝女,为寻父投江,后显灵托梦)的说法,但这些多为后世附会,影响力不及屈原传说。
3. 恶日禁忌:先秦时期,五月被视为“毒月”,初五为“恶日”,传说此日邪佞当道、五毒(蜈蚣、毒蛇、蝎子、壁虎、蟾蜍)并出。人们通过挂艾草、佩香囊、饮雄黄酒等习俗驱邪避疫,这些活动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传统。
二、端午节的主要风俗
端午节的习俗涵盖饮食、祭祀、娱乐、养生等多个方面,核心是祈福辟邪、迎祥纳吉:
1. 吃粽子:粽子是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食物,最初为祭祀祖先的贡品,后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载体。传统粽子以糯米为原料,包裹红枣、豆沙、鲜肉等馅料,用竹叶或芦苇叶包裹成三角锥形,煮熟后清香软糯。北方多包枣粽(谐音“早中”,寓意考生早中状元),南方则有豆沙、蛋黄等多种口味。
2. 赛龙舟:赛龙舟是端午节更具活力的活动,源于百姓划船打捞屈原遗体的传说。现多为团队竞技,龙舟装饰成龙形,选手随着鼓点奋力划桨,岸边观众呐喊助威,场面热烈非凡。部分地区还将赛龙舟与祈求风调雨顺、农业丰收结合。
3. 挂艾草菖蒲: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“驱邪神器”。艾草具有散寒除湿、驱蚊蝇的功效,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象征“斩除邪恶”。人们将艾草、菖蒲捆绑成束,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,以净化空气、驱避疫病。
4. 饮雄黄酒:雄黄酒是用雄黄浸泡的酒,雄黄是一种中药,具有杀菌、驱虫的作用。古人认为饮雄黄酒可“驱妖避邪、解毒杀虫”,但现代医学认为雄黄含砷,不宜直接饮用,多外用涂抹于小儿额头(画“王”字,象征老虎镇邪)或耳鼻。
5. 佩香囊: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饰物,用丝布包裹朱砂、雄黄、香药(如苍术、藿香、薄荷等),外包五色丝线编织成各种形状(如动物、花朵)。香囊清香四溢,不仅能驱虫避蚊,还具有芳香开窍、防病健身的功效,是孩童端午节的必备物品。
6. 系五色丝线:用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种颜色的丝线系于手腕、脚腕,象征五方五行(青对应东方木、红对应南方火、白对应西方金、黑对应北方水、黄对应中央土),寓意避邪驱瘟、祈福长寿。民间认为,五色丝线能“锁住”孩子的生命力,防止邪祟侵害。
三、小孩佩戴香囊的意义
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是传统习俗中极具特色的环节,其意义涵盖文化、实用与情感多个层面:
1. 避邪驱瘟:这是香囊最核心的功能。古代医学不发达,人们认为“五毒”是导致儿童疾病的主要原因,而香囊中的朱砂、雄黄、香药具有杀菌、驱虫的作用,能有效防止蚊虫叮咬、预防疫病(如流感、白喉、水痘等)。民间有“带个香草袋,不怕五虫害”的谚语,体现了香囊的实用价值。
2. 襟头点缀:香囊 *** 精美,形状多样(如圆形、方形、动物形),外包色彩鲜艳的丝布,再用五色丝线缠绕,既是儿童的装饰品,又能展现节日的喜庆氛围。孩童佩戴香囊,走起路来香气扑鼻,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可爱。
3. 文化传承:佩戴香囊是端午节文化的重要载体,承载着“祈福安康、驱邪避凶”的传统理念。通过为孩子佩戴香囊,长辈将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内涵传递给下一代,让古老的传统得以延续。
4. 情感表达:香囊多为手工 *** ,尤其是母亲或长辈为孩子缝制的香囊,蕴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情。香囊的香气伴随孩子度过端午,成为童年美好的回忆,也象征着长辈对孩子的呵护与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