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吃粽子: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,古称“角黍”“筒粽”,最初用于祭祀屈原。其主要材料为糯米,辅以豆沙、咸蛋黄、肉类等馅料,用竹叶或芦苇叶包裹蒸煮而成。这一习俗不仅满足饮食需求,更寄托了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之情。
2. 赛龙舟:作为端午节更具标志性的活动,赛龙舟源于对屈原投江的纪念。人们组织队伍在江河湖海上划船竞赛,龙舟竞渡前需完成请龙、祭神等仪式,祈求农业丰收、风调雨顺。赛龙舟不仅锻炼身体、增进团队凝聚力,还蕴含着团结奋进的精神。
3. 挂艾草与菖蒲:端午节当天,人们会在门前或屋内悬挂艾草和菖蒲,这一习俗由来已久。艾草具有驱毒除瘟的作用,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象征着“斩千邪”。民间有“手执艾旗招百福,门悬蒲剑斩千邪”的谚语,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。
4. 佩香囊: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饰物,通常用布料缝制而成,内装丁香、白芷、川芎等香料。佩戴香囊不仅能散发出宜人的香气,还具有驱蚊避虫、提神醒脑的功效。老年人多选择梅花、菊花等图案,象征万事如意;小孩则偏爱虎、豹子等形状,寓意避邪镇凶。
5. 饮雄黄酒: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饮品,由雄黄与酒混合而成。古人认为雄黄酒能驱邪避疫、解毒杀虫,但由于雄黄含有毒性,现代多将其涂抹于额头、手腕等部位,而非直接饮用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健康的重视。
6. 画额:画额是端午节针对儿童的习俗,用雄黄酒在儿童额头画“王”字。“王”字象征老虎的额纹,老虎为兽中之王,寓意借助虎威驱除邪恶。雄黄酒也有一定的消毒作用,能保护儿童免受蚊虫叮咬。
7. 赠扇:赠扇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,源于唐代。唐太宗曾于五月初五赏赐大臣扇子,寓意“庶动清风,以增美德”,既有送凉风的实用意义,也寄托了希望官员清明廉洁的政风。扇子因此成为端午节传递祝福的载体。
8. 沐兰汤:沐兰汤是古人在端午节进行的洗浴习俗,《大戴礼》《荆楚岁时记》均有记载。人们用佩兰、艾草等香草煎水沐浴,认为能治皮肤病、去邪气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卫生的重视,也蕴含着祛病保康的美好愿望。
二、端午节下雨的寓意
1. 南方:吉祥与辟邪的象征:南方民间将端午节期间的降雨称为“龙舟水”“端阳水”,认为这是祥龙行云布雨的象征,寓意吉祥。人们相信“洗龙舟水”能去晦气、带来好运,尤其对儿童而言,用雨水洗澡可避邪保健康。端午雨也被视为风调雨顺的预兆,有利于农业生产。
2. 北方:灾病与不详的预警:北方部分地区流传“端阳无雨是丰年”的谚语,认为端午日下雨是不吉利的象征,可能预示灾病、歉收等问题。农谚“雨打端午头,当月无干土”“五月五龙舟雨,阴雨四十五”均指出,端午下雨会导致后续降雨频繁,影响小麦收割和夏播,对农事生产造成不利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