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、冬季的起始,一般在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交节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°。古语“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,既标志着冬季开始,也提示人们将收获之物妥善收藏、规避寒冷。按气候学四季划分(候平均气温<10℃为冬),我国多数地区并非立冬当日入冬,常要再推迟约20天左右;立冬后日照继续缩短、气温走低,但地表“积热”尚存,初冬通常不会立刻很冷,真正的严寒多在冬至之后逐步显现。
气候与物候特点
三候现象:一候水始冰,水面初凝薄冰;二候地始冻,土壤开始冻结;三候“雉入大水为蜃”,古人以野鸡一类大鸟少见、海边大蛤增多而作的物候观察。
天气大势:冷空气活动趋于频繁且强度增强,易出现大风、降温,北方部分地区伴随初雪;全国大部降水减少、空气转干,北方需关注森林防火。
区域差异:北方大部进入越冬期;江淮“三秋”接近尾声;江南忙于抢种晚茬冬麦、移栽油菜;华南(含华南北部)常有“十月小阳春”的温暖舒适时段,但11月仍非华南大部稳定入冬之时;西南一带进入一年中的干季。
海洋与沿岸:冷空气南下时,海上大风对海上作业有不利影响。
传统习俗与饮食
迎冬与贺冬:古有帝王“出郊迎冬”、抚恤孤寡之礼;民间流行“贺冬(拜冬)”,更换新衣、庆贺往来,如今多简化为亲友相聚、备办年节。
补冬与食俗:民谚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。北方多吃饺子(取“交子之时”之意,部分地区偏好倭瓜馅),亦有吃涮羊肉等温补;南方常见鸡鸭鱼肉等进补;江南绍兴自立冬开启“冬酿”黄酒;南京有“一日半根葱”以御湿寒;福建、潮汕一带流行食甘蔗、炒香饭;部分地区还保留腌菜、冬贮等岁末备荒的旧俗。
农事与生活提示
农事要点:北方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;江淮“三秋”收尾;江南抢种冬麦、移栽油菜;华南把握“立冬种麦正当时”。立冬前后若雨雪充沛,有利于小麦等越冬作物安全越冬。
防寒与健康:关注寒潮与大风降温,及时增添衣物、注意头颈与足部保暖;体质偏热者进补宜适度,避免过量辛辣油腻。
出行与生产:北方初雪期道路易结冰,注意交通与作业安全;沿海与海上活动留意大风预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