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(如2025年小暑为7月7日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暑指炎热,小暑意为“小热”,标志着天气开始进入炎热季节,但尚未达到全年最热的程度。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,气温显著升高,雷暴天气增多,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,需加强田间管理(如水稻孕穗期追肥、棉花整枝、病虫害防治等)。
小暑的传统习俗
小暑时节,民间有多种贴近生活的习俗:
食新:南方地区有“食新”传统,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,做成米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随后全家品尝新米,寓意感恩丰收、祈求来年顺遂。
吃饺子:北方地区流传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说法。小暑临近初伏(通常在7月中旬),饺子形似元宝,有“元宝藏福”之意,且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饺子开胃解馋,成为此时节的特色饮食。
晒伏:农历六月初六(常在小暑前后)有“晒红绿”的习俗,人们将衣物、书画等拿到阳光下晾晒,利用充足紫外线去除潮气、防霉防蛀,也有“六月六,晒龙袍”的传说。
吃“三宝”:小暑时节,民间有吃“黄鳝、莲藕、绿豆芽”的习俗,三者均具有清热解暑、补充营养的功效,符合此时“宜清淡、忌辛辣”的饮食原则。
小暑与入伏的关系
小暑并非入伏的之一天,两者是不同的时间节点。入伏日期由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的传统规则确定:从夏至日(通常在6月21日前后)开始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(干支纪日法中带有“庚”字的日子,每10天出现一次)即为初伏的之一天。由于庚日的间隔不固定(每10天一次),入伏日期会在7月中旬波动(如2023年入伏为7月11日,2024年为7月15日,2025年预计在7月12日左右)。
小暑通常在7月6日至8日,而入伏多在7月中旬,因此小暑可能在入伏前15天到来。例如,2025年小暑为7月7日,入伏预计为7月12日,小暑早于入伏5天。此时虽未入伏,但气温已显著升高,即将进入“高温、高湿”的三伏天,民间有“小暑过,一日热三分”的说法,预示着后续天气将更加炎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