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天王是佛教重要的护法天神,又称“护世四天王”,源自印度婆罗门教神话,后融入佛教体系,成为守护四大部洲(东胜神洲、南赡部洲、西牛贺洲、北俱芦洲)的神灵。其名称及对应职责、形象特征如下:
东方持国天王:梵名Dhrtarastra(音译“毗提河”),职责是护持国土、守护东胜神洲。塑像多为白色面部,手持琵琶(象征“中道”——琴弦松紧适度,寓意做事不偏不倚)。
南方增长天王:梵名Viradhaka(音译“毗琉璃”),职责是令众生善根增长、守护南赡部洲。塑像多为蓝色面部,手持宝剑(象征“慧剑”——斩断烦恼与邪恶)。
西方广目天王:梵名Viripaksa(音译“毗流波叉”),职责是以净天眼观察世间、守护西牛贺洲。塑像多为红色面部,手执蛇(或赤龙,象征“变化”——提醒众生世间万物无常,需保持清醒)。
北方多闻天王:梵名Vaisravana(音译“毗沙门”),职责是护持人民财富、守护北俱芦洲。塑像多为绿色面部,手持伞(或塔,象征“遮蔽”——防止烦恼与污染侵蚀清净心,也有“多闻”即广学智慧的寓意)。
民间与文学中的演变
随着佛教中国化,四大天王的形象逐渐融入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。明代神魔小说《封神演义》将其塑造为“魔家四将”(魔礼青、魔礼红、魔礼海、魔礼寿),分别对应“风(青云剑)、调(混元伞)、雨(碧玉琵琶)、顺(紫金花狐貂)”,成为民间“风调雨顺”的象征;《西游记》中,四大天王则是天庭守卫天门的天将,参与围剿花果山,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民间的知名度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