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

admin

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,以“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”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制瓷技艺,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的更高水平。这些窑口因独特的胎质、釉色、造型及装饰技法,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符号。

1. 汝窑:青瓷之魁,天青为贵

汝窑因产于北宋汝州(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)而得名,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,以“雨过天晴云破处”的天青釉闻名。其胎质细腻,呈香灰色(俗称“香灰胎”),釉层厚润如脂,开细密“蟹爪纹”片;采用“芝麻支钉”支烧法,器底留有细小支钉痕,防止釉层粘连。汝窑传世作品极少,多为宫廷御用,如北京故宫藏“汝窑天青釉弦纹樽”、台北故宫藏“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”,均为稀世珍宝。

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

2. 官窑:宫廷御用,紫口铁足

官窑由宋徽宗于北宋末年(1107年)设立,分“旧官”(北宋汴京官窑,窑址未明)与“新官”(南宋临安官窑,今杭州凤凰山、乌龟山)两类。“旧官”胎体厚重,釉色以粉青为主,开大纹片;“新官”胎体轻薄,釉色更显清透。官窑的典型特征是“紫口铁足”——因胎料含铁量高(3.5%5%),口缘釉薄处露灰紫色,底端刮釉处呈黑褐色;釉面多素面,或以凹凸直棱、弦纹装饰,彰显古朴典雅之美。传世作品有北京故宫藏“官窑青釉弦纹瓶”、台北故宫藏“官窑青釉直颈瓶”。

3. 哥窑:金丝铁线,开片为奇

哥窑窑址至今未明,学界对其烧造年代有宋代与元代之争。其最显著的特征是“金丝铁线”——釉面开片大小不一,粗纹呈铁黑色(称“铁线”),细纹呈金黄色(称“金丝”),纹片纵横交错,如冰裂纹般自然。哥窑胎色多为黑、深灰或浅灰,釉层厚润,呈失透乳浊状,色调以灰青为主,部分器物有“聚沫攒珠”般的气泡(釉内气泡密集如珠)。传世作品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、台北故宫,如“哥窑青釉贯耳瓶”“哥窑青釉鱼耳炉”。

4. 钧窑:窑变无双,色彩绚丽

钧窑以河南禹州(时称钧州)为中心,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以“窑变”闻名的窑口。其釉色并非单一青色,而是融合铜元素烧制出的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——常见玫瑰紫、海棠红、茄子紫、天蓝、月白等,纹路如蚯蚓走泥(釉层流动形成的自然线条)。钧窑造型多为宫廷陈设用瓷,如花盆、尊、瓶等,器身常刻有“一”至“十”的数目字(表示器形大小,数字越小器形越大)。传世代表作有北京故宫藏“钧窑月白釉出戟尊”、台北故宫藏“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”。

5. 定窑:白瓷典范,刻花精美

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烧造白瓷为主的窑口,窑址位于河北曲阳(宋代属定州),故名“定窑”。其胎质薄而坚密,色洁白微闪黄(称“象牙白”),釉面莹润,有“泪痕”(釉层因重力流淌形成的自然痕迹);装饰技法以“刻花”“划花”“印花”为主,题材包括花卉(莲、菊、牡丹)、动物(鸳鸯、龙凤)、人物(婴儿),画面严谨对称,风格素雅。定窑虽为民窑,但北宋后期为宫廷烧造御用瓷,影响深远,有“土定”“南定”“粉定”等仿器。传世作品有北京故宫藏“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折沿盘”“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”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