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远流长的阜新蒙古剧

admin

阜新蒙古剧:根植草原的民族艺术瑰宝

阜新蒙古剧,亦称蒙古贞短调民歌剧,是中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(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),以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为核心,融合歌、舞、扮、诗、骑射等蒙古民族传统艺术元素,是蒙古族文化艺术在戏曲领域的重要创新发展。

一、历史渊源:从短调民歌到舞台艺术的演变

源远流长的阜新蒙古剧

阜新蒙古剧的形成与蒙古勒津部落的定居及文化转型密切相关。1637年,蒙古勒津之一任旗主善巴率部从游牧转向阜新定居,开启了半农半牧、农耕文化进程,叙事体短调民歌应运而生——从单一独唱逐渐向人物化演唱转变,形成了蒙古剧的早期雏形。20世纪40年代,民间艺人开始将短调民歌搬上舞台:19471949年,佛寺乡艺人以《明月》改编短歌剧《慰问军属》,加入对白、对唱与扮演,成为阜新蒙古剧的首次舞台实践;1949年,佛寺乡秧歌队编演《新明月》,以送郎参军、夫妻思念为内容,进一步推动了剧种的雏形发展。50年代,剧目逐渐丰富,《桃儿》《花儿》《嘎达梅林》等作品问世,但音乐仍以单一曲调重复为主;60年代,《兴格尔扎布》《三英》等剧目出现,情节与曲调开始多样化;80年代,佛寺乡《王子争亲》《乌银其其格》、大板乡《桃绕》等剧目标志着剧种质的飞跃——角色程式化、音乐联缀化(多曲牌组合)、乐队综合化(加入四胡、马头琴等)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。

二、艺术特色:多元融合的民族风格

阜新蒙古剧的艺术形态深度融合了蒙古民族的传统智慧:

音乐:以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曲牌为基础,兼收书曲、好来宝、寺庙音乐等,形成“民歌联缀体”(不同情绪、节奏的曲牌组合),同时融入安代、民乐等元素,增强情感表达。

语言与文学:以蒙古语为主要载体,采用谚语、格言、成语、典故及歌谣等民间文学词汇,语言风格质朴且富有诗意,贴合蒙古族群众的生活习惯。

表演形式:涵盖“歌、舞、扮、诗、骑射”五大核心:“歌”(达古)为唱腔音乐,依托600余首搜集整理的民歌素材;“舞”(布吉格勒乎)包括安代舞、牧羊舞等本地特色舞蹈;“扮”(都日斯勒乎)以日常生活举止为原型,还原蒙古族群众的行为特征;“诗”(西勒乎)为韵白,借鉴祝词、说书的诗化语言;“骑射”(那木那乎)为历史题材剧目的标志性表演,彰显民族特质。

乐队配置:分为文场(高音四胡、低音四胡、马头琴为主,辅以笙、木管、九音锣等)与武场(立鼓、大钹、大锣为主,配以小鼓、串铃等),旋律悠扬且富有节奏感,烘托剧情氛围。

三、传承现状:从濒危到复兴的努力

尽管阜新蒙古剧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剧种的空白,但受蒙古语流失、现代娱乐冲击等因素影响,曾面临传承危机。近年来,阜蒙县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多项措施推动复兴:搜集整理完整剧本60余部,出版蒙文版《阜新蒙古剧选》、汉文版《阜新蒙古剧》;收藏原始录像带等资料,建立数字化档案;培养专业及业余传承人近30人(如“60后”的白银亮、马爱国,“70后”的白冬岩等)。通过复排经典剧目(如《砸斗》《乌云其其格》)、创排新剧(如《守望绿色》),推动剧种走进新时代:《砸斗》入选2020年全国百戏盛典,《乌云其其格》等多次在省级展演中获奖,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。

阜新蒙古剧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鲜活载体,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体现。其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创新中发展的历程,展现了少数民族艺术的强大生命力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