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民族故事 下里巴人

admin

“下里巴人”:从战国民歌到通俗艺术的经典典故

“下里巴人”是中国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成语,其故事源自战国时期楚国文人宋玉与楚襄王的对话,承载着对“通俗”与“高雅”艺术关系的早期思考。

一、典故出处:宋玉的“辩白之辞”

中华民族故事 下里巴人

据《对楚王问》记载,楚襄王因听闻他人对宋玉的非议(如“行为不检点”“不为士民称誉”),召其质问。宋玉并未直接辩解,而是以“郢中歌唱”之事喻理:“有客歌于郢中,其始曰《下里》《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;其为《阳阿》《薤露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;其为《阳春》《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”。

二、故事内核:“曲高和寡”的逻辑延伸

宋玉用“三组歌曲”的受欢迎程度,说明艺术与受众的匹配关系:《下里》《巴人》作为楚国民间更流行的通俗歌曲,因旋律简单、歌词易懂,能引发数千人共鸣;而《阳春》《白雪》这类高雅乐曲,因技巧复杂、意境深远,仅少数人能理解和唱和。他借此表明: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如同“高雅之曲”,虽不为普通民众理解,但符合“圣人瑰意琦行”的特质,并非“不检点”。

三、寓意演变:从“自我辩护”到“艺术分类”

最初,“下里巴人”是宋玉的自喻,强调“曲高和寡”的合理性。随着时间推移,其含义逐渐固定为“通俗的文学艺术”。与之相对的“阳春白雪”,则成为“高雅艺术”的象征。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多样性的认知——“高雅”与“通俗”并非对立,而是满足不同人群精神需求的存在。

四、文化启示:尊重艺术的多元性

“下里巴人”的故事提醒人们:社会需求是多元的,艺术创作也应兼顾“普及”与“提高”。无论是街头巷尾的通俗歌曲,还是剧院中的高雅乐章,都有其存在的价值。正如楚人所言:“下里巴人,更合郢中之听”——通俗艺术能带来直接的快乐,高雅艺术则能滋养心灵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文化的丰富性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