缑姓的姓氏起源是什么

admin

缑姓的姓氏起源主要有五种说法,涵盖姬姓封邑、职业称谓、匈奴汉化、鲜卑汉化及塞族避难改姓等多个脉络:

1. 源于姬姓,以封邑为氏(主流起源)

西周时期,周公旦的次八子因功受封于缑邑(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部,古称“覆釜堆”“抚父堆”),称“缑侯”(亦称“滑伯”,为周王室卿大夫,同时兼任姬姓滑国君主,伯爵)。滑国早期都城在滑地(今河南睢县),东周初期因周王室东迁,滑国迁都至缑邑(今偃师缑氏镇),故又称“缑氏”“费滑”。春秋时期,滑国因毗邻郑国,先后沦为郑国附庸,后虽反复倒向卫国,但最终于公元前636年被郑文公讨伐。战国时期,韩、赵、魏“三家分晋”,韩景侯继承滑地管辖权,公元前367年“三分晋地”后,河南、缑氏、谷城三邑归韩,“缑氏城”取代“滑城”成为行政名称,频繁见于《战国策》《史记》等史籍(如“塞轘辕、缑氏之口”“攻韩缑氏、蔺”)。缑氏族人后以封邑名称为氏,称缑氏。需说明的是,部分缑氏族人因简笔形成的“侯氏”,与费氏、滑氏、缑氏同宗同源,读音仍为gōu。

缑姓的姓氏起源是什么

2. 源于职业,以职业称谓为氏

秦汉时期,军工领域有专职工匠“蒯缑”(亦称“缑工”),负责装饰剑、刀的握手部位。早期用蒯草(一种柔韧草本植物)缠绕剑把以适手,故称“蒯缑”(全称“蒯缑”);后来改用丝绦缠绕,但仍沿用“蒯缑”称谓。这些工匠多为世袭,其后裔子孙中,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,称“蒯缑氏”“缑工氏”,后简化为单姓“缑氏”“蒯氏”,世代相传。

3. 源于匈奴族,汉化改姓

汉朝时期,匈奴昆邪王的外甥“缑王”(爵号,姓名失考),原为匈奴贵族。汉武帝时期,大将军卫青击败匈奴主力,河西走廊的匈奴休屠王、昆邪王及部属四万余人计划降汉,后休屠王反悔,缑王协助昆邪王斩杀休屠王,随其归降西汉。此后,缑王追随浞野侯赵破奴再次陷入胡地,暗中策划归汉。天汉元年(公元前100年),苏武出使匈奴被扣,缑王等参与劫持单于阏氏归汉的计划失败,最终战死。其子孙及族人内迁中原咸阳外城(今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一带),后以先祖爵号“缑”为汉姓,融入汉族。

4. 源于鲜卑族,汉化改姓

南北朝时期,北魏鲜卑拓拔部有“渴侯氏”部落。公元493495年,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(今山西大同)迁至洛阳,推行大规模汉化改革。因“渴侯氏”中的“候”与“缑”字古音相似(均读gōu)、字形相近,遂将复姓“渴侯氏”改为单姓“缑氏”,逐渐融入汉族。

5. 源于塞族,避难改姓

唐朝时期,西域于阗国(今新疆和田一带)的主要居民为塞族(属东伊朗人种斯基泰族的一支)。唐初名将尉迟恭(字敬德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七)即为于阗国塞族后裔,原姓“敬氏”。因受佞臣陷害,尉迟恭之子卫尉卿尉迟保琳的族人被迫拆分“敬”字为“敬氏”“德氏”,分别迁逃至甘肃、陕西等地隐居。后“敬氏”族人因“敬”与“狗”谐音不雅,再改姓氏为“缑氏”,世代相传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