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婚下聘礼(又称“纳征”“过大礼”)是中国及部分亚洲国家传统婚姻礼仪中的关键环节,指男方家庭按当地习俗向女方家庭致送定婚财礼的行为,标志着婚约关系的正式确立,是两个家庭对新人结合的郑重承诺。
传统起源与演变
聘礼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部落时期的“质朴馈赠”(如活雁),象征男女双方信守婚约的决心。周朝时,聘礼被纳入“六礼”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制度,成为法定婚姻程序的核心步骤。《仪礼·士婚礼》记载,纳征需送“玄纁束帛”(黑色与浅绛色丝帛各一束)和“俪皮”(一双鹿皮),前者象征天地尊卑,后者代表男方养家糊口的能力。秦汉以后,随着经济发展,聘礼逐渐加入金钱、布匹等实用物品;唐代时,茶叶因“移植则无籽”的特性,成为聘礼中“从一而终”的象征(称“茶礼”);明清时期,货币化趋势明显,银子成为主要计量单位,聘礼数额随家庭财力提升而增加。
传统聘礼的核心寓意
传统聘礼并非单纯的财物交换,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:
象征诚信与承诺:聘礼是男方对婚姻的正式表态,古语云“聘则为妻”,受聘礼后双方不得随意悔婚(《唐律疏议》规定,女方悔婚需退还聘礼,男方悔婚则不能索回);
表达对女方的尊重与关爱:聘礼中的物品(如梳子、尺子、镜子)多与婚姻生活相关,梳子寓意“结发同心”,尺子象征“衡量幸福”,镜子代表“圆满如意”;
体现家族间的礼仪与平衡:聘礼与女方回礼(嫁妆)相互呼应,既彰显男方诚意,也展示女方家庭的经济实力,形成婚姻中的经济平衡。
现代聘礼的变化与内涵
随着时代发展,聘礼的形式与意义逐渐简化,但仍保留着传统的内核:
形式简化:传统“六礼”中的繁琐环节(如纳采、问名)被合并,聘礼多以现金(礼金)、金银首饰(三金/五金)、电器等实用物品为主;
意义升华:现代聘礼更强调“仪式感”与“情感表达”,而非单纯的财物价值。例如,礼金数额多为吉利数字(如8888元、9999元),寓意“发财”“长久”;首饰则象征“永恒的爱”;
地域差异:不同地区仍有独特的聘礼习俗,如京津地区的“小定”“大定”(分两次送礼),湖广地区的“茶礼”(行茶仪式),但核心仍围绕“诚信”“尊重”“祝福”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