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七、三七、五七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“做七”中的关键节点,以逝者去世当天为起始日,每7天为一个周期,依次计算:
头七:去世后第7天(如10月1日去世,10月7日为头七;部分地区将去世当天算“第零天”,则头七为10月8日,但主流算法以去世当天为之一天)。
三七:去世后第21天(如10月1日去世,10月21日为三七)。
五七:去世后第35天(如10月1日去世,10月35日即为11月4日为五七)。
注:部分地区的公墓或陵园可能不允许明火祭扫,因此现代“烧七”多以鲜花、水果、纸扎等替代传统纸钱,但时间算法仍遵循传统。
二、断七的含义
断七(又称“终七”)是“做七”仪式的最后一个节点,指逝者去世后满七七四十九天的祭奠活动。旧时习俗中,每7天为一个“七”,需设斋供、请僧道诵经超度,至四十九天结束,称为“断七”。
仪式意义:佛教认为,人死后“中阴身”(过渡阶段的灵魂)以7天为一期寻求生缘,七七四十九天后必生一处,断七标志着超度仪式完结;道教则认为,四十九天是亡灵“七魄”散尽的关键期,断七后亡灵正式进入新的轮回。
传统习俗:断七当天,丧家通常会请僧道做道场(如“保太平”)、焚化纸扎(如灵屋、纸钱),部分地区会举行“起服”仪式——子女脱下丧服,换上常服,象征孝期结束。此后,丧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,不再进行大规模祭奠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