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挂鸭蛋风俗来源

admin

端午节挂鸭蛋(或咸鸭蛋)的习俗,核心传说与“女娲与瘟神”的民间故事关联最广。相传古代瘟神每年端午下界传播瘟疫,受害者多为儿童,症状包括发烧厌食、卧床不起。母亲们为保护孩子,纷纷前往女娲娘娘庙烧香祈福。女娲得知后,与瘟神交涉:“今后我的嫡亲孩儿,你不可伤害。”瘟神追问“娘娘下界有多少嫡亲孩儿”,女娲答:“每年端午,我会让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一只蛋袋,见蛋袋者不许胡来。”此后,端午当天,母亲们都会为孩子挂上装有煮熟鸭蛋的蛋袋,瘟神见状不敢下手。这一习俗逐渐从“护儿”扩展为全民挂蛋,成为端午节的重要传统。

其他补充传说

除上述传说外,部分地区还有与屈原相关的说法:屈原投江后,百姓为打捞其尸体并向江中投掷鸭蛋、粽子,希望鸭蛋能吸引蛟龙(或水怪),避免其伤害屈原身体。这种说法虽不如“女娲传说”普及,但也体现了端午节挂蛋的“驱邪”内涵。

端午节挂鸭蛋风俗来源

习俗的演变

随着时间推移,挂鸭蛋的习俗从“祈福避疫”延伸出更多文化意义:

象征吉祥:鸭蛋圆润饱满,象征团圆与圆满,民间将挂蛋称为“送福气”,结婚、生小孩、满月时送“红喜蛋”(染红的鸭蛋)即为典型;

社交互动:端午期间,亲友间互赠咸鸭蛋,传递祝福;

饮食养生:咸鸭蛋咸而微寒,传统认为能滋阴清肺,适合初夏湿热天气食用,有助于“送寒意”(端午节后气温升高,蚊虫滋生)。

地域特色

我国南方尤其是江南、湖南、湖北等地,挂鸭蛋习俗更为盛行。这些地区气候潮湿,易滋生细菌,挂鸭蛋与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艾草等习俗结合,共同构成端午“驱邪避疫”的文化体系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