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什么都知道

admin

一、心理暗示与情绪操控:利用求助者的脆弱状态

的“全知”感多源于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精准把控。当人们面临挫折、焦虑或迷茫时(如学业压力、婚姻不顺、事业受挫),内心渴望“答案”或“安慰”,此时通过“你最近可能不顺”“家里可能有事”等模糊话术切入,让求助者产生“她懂我”的共鸣。随后,会逐步引导求助者对号入座(如提到“三个孩子”“流产经历”等),利用巴纳姆效应(人们容易接受模糊、普遍适用的描述)强化“准确”的印象。例如,有学生因学业压力找,说“你有时候费力不讨好”,学生觉得“说得太准了”,实则是这种描述适用于多数人,求助者将自己的情况代入而已。

二、观察力与信息收集:通过细节拼凑“全知”形象

为什么什么都知道

善于捕捉求助者的言行举止、外貌特征及环境细节,通过逻辑推理或经验联想得出结论。比如,看到求助者戴朱砂手串,会说“你最近在求平安”;看到中年女性眉头紧锁,会问“是不是家里婆媳关系不好”;甚至通过“你家房子朝南”“门口有棵大树”等环境描述,推测家庭经济状况或生活习惯。会主动询问基本信息(如姓名、出生年月、替谁问事),将这些信息与之前的观察结合,让“预测”显得更有针对性。例如,通过“你最近破过财”的模糊提示,结合求助者愁眉苦脸的状态,引导其说出“半年前火锅店赔了大钱”,从而强化“神算”形象。

三、话术套路与模糊表达:让“准确”变得模棱两可

的“全知”离不开模糊、笼统的语言设计。她们常用“可能”“也许”“大概”等不确定词汇,让求助者自行解读;或使用“一半一半”“有惊无险”等模棱两可的表达,覆盖多种可能性。例如,说“你明年有一场大灾”,但不说具体时间、类型,求助者若遇到小挫折(如感冒、丢东西),就会认为是“大灾”,从而相信的预测。会避免说“绝对”“肯定”等绝对化词汇,降低预测的风险,让求助者觉得“即使不准也没关系”。

四、传统迷信与文化影响:强化“神异”的心理认同

的“全知”感与传统迷信文化密切相关。民间长期流传“鬼神附体”“通灵”“卜卦”等传说,让人们对“能知天机”的说法深信不疑。例如,“观花婆”声称能“去阴间接灵魂”“看水碗知吉凶”,利用了人们对“阴间”“灵魂”的恐惧与好奇;“走阴差”通过“画符”“念咒”等仪式,营造“神秘氛围”,让求助者相信其有“神灵庇护”。这种文化背景让的“全知”有了“合理性”,即使知道是骗局,也有人愿意相信。

五、概率与巧合:利用常见情况的“命中率”

的“全知”很多时候是概率与巧合的结果。例如,“你家里有事”这句话,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适用的(毕竟家家都有琐事);“你最近压力大”对职场人、学生等群体更是普遍适用。通过大量接触求助者,利用这些常见情况的“高概率”,让“预测”显得“准确”。会记住“准”的案例,忽略“不准”的情况,通过口碑传播强化“神算”的形象。例如,说“你有三个孩子”,求助者若有三个孩子,就会传播“很准”;若有其他情况,会通过“你心里想的那个人也算”等方式圆谎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