褚蒜子(324—384年),河南郡阳翟县(今河南禹州)人,出身于东汉以来的名门望族——河南褚氏。其祖父褚洽曾任武昌太守,父亲褚裒官至卫将军、徐兖二州刺史(死后追赠侍中、太傅,封爵都乡亭侯);母亲谢真石是豫章太守谢鲲之女、东晋名士谢尚的妹妹,因此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,聪明有才识,见识开阔,气度宽宏。
一、从皇后到皇太后:命运的转折
咸康八年(342年),晋成帝司马衍去世,其弟司马岳即位为晋康帝,19岁的褚蒜子被立为皇后。建元二年(344年),晋康帝病逝,年仅2岁的皇子司马聃即位,是为晋穆帝,褚蒜子晋升为皇太后。因皇帝年幼无法亲政,领司徒蔡谟等大臣以“昔涂山氏使夏禹业绩光耀,简狄使殷祖兴隆”为例,恳请褚太后临朝摄政。褚太后起初推辞,但考虑到“社稷危急,万民系命”,最终答应摄政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“垂帘”记载的太后之一(《晋书》载:“皇太后设白纱帷于太极殿,抱帝临轩”)。
二、三度临朝:扶立六帝的历程
1. 之一次临朝(344—357年):辅佐晋穆帝
褚太后摄政期间,东晋迎来了相对安定的“永和之治”。她重用贤臣,平衡各方势力:父亲褚裒虽为外戚,但她拒绝让其独揽大权,而是任命其为徐兖二州刺史,镇守京口(今江苏镇江),以拱卫京都;支持会稽王司马昱总理朝政,同时让陈郡谢氏(如谢尚、谢奕、谢万)等士族担任要职,避免了外戚专权。升平元年(357年),15岁的晋穆帝行加冠礼,褚太后认为皇帝已成年,便下诏还政,退居崇德宫,但仍关注朝政,曾亲手写诏书嘱咐群臣“思量筹谋,努力一心,辅助幼主”。
2. 第二次临朝(361—365年):应对晋哀帝之死
升平五年(361年),晋穆帝去世,无子嗣,褚太后迎立晋成帝长子琅玡王司马丕为帝,是为晋哀帝。晋哀帝沉迷方士,长期服用金石药饵,导致身体虚弱,无法理政。大臣们再次请求褚太后摄政,她不得不再次走到前台。兴宁三年(365年),晋哀帝病逝,仍无子嗣,褚太后立晋哀帝之弟琅玡王司马奕为帝,继续临朝摄政。
3. 第三次临朝(371—376年):废立司马奕,拥立简文帝
咸安元年(371年),大司马桓温因不满司马奕“政无寸功”,且担心其对己不利,便以“司马奕不能生育,三个儿子为后妃与他人私通所生”为由,逼迫褚太后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(后降为海西公)。随后,桓温迎立丞相司马昱为帝,是为晋简文帝。褚太后被尊为崇德太后,移居崇德宫,不再参与朝政。
4. 辅佐孝武帝:最后一次临朝(376年)
咸安二年(372年),简文帝去世,太子司马曜即位,是为晋孝武帝。因孝武帝年幼(11岁),桓温又已去世,群臣再次上奏请褚太后摄政。太元元年(376年),孝武帝成年,褚太后下诏还政,复称崇德太后,彻底退出政治舞台。
三、历史评价:贤后的典范
褚蒜子的一生历经六位皇帝(晋康帝、晋穆帝、晋哀帝、晋废帝、晋简文帝、晋孝武帝),三度临朝称制,共约四十年。她虽身处权力中心,但始终保持清醒:拒绝外戚专权,平衡士族势力,维护了东晋王朝的稳定。《晋书》评价她“体兹坤道,训隆文母”“德侔二妫,淑美《关雎》”,认为她与汉代的和熹皇后(邓绥)、顺烈皇后(梁妠)一样,是“垂帘听政”的贤后典范。蔡谟也曾上奏称赞她“德操可比舜之二妃,仁善胜过文王之后,临朝摄政可使天下安宁”。
太元九年(384年),褚蒜子在显阳殿去世,享年61岁,谥号“康献皇后”,葬于崇平陵(今江苏南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