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云老和尚(1840—1959),俗名萧古岩,字德清,别号幻游,祖籍湖南湘乡,生于福建泉州。他的一生横跨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、宣统五朝,亲历清末至新中国的时代巨变,以“一身系五宗法脉”“坐阅五帝四朝”的传奇,成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一座丰碑。
一、早年出家:从世家子弟到苦行头陀
虚云出身官宦家庭,父亲萧玉堂为泉州幕府,母亲颜氏年逾四十无子,赴观音寺祈子得孕。他出生时为肉团,母亲惊恸而亡,由庶母抚养。19岁(1858年),他偕从弟潜至福州鼓山涌泉寺,礼常开老人披剃出家,次年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,法名古岩(后改德清)。为磨炼习气,他持头陀行:以松果野菜充饥,住岩洞、当水头/园头,甚至劝化父亲娶的两位侧室(田、谭二氏)共同学佛。28岁时,他辞别父亲,隐居后山岩洞,饥餐松果、渴饮岩泉,长达数年。
二、朝圣与参学:万里行脚证禅心
为报父母深恩,虚云发愿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。1882年(43岁),他从普陀山法华庵起香,历经三年,行程数千里,途中遭遇冰雪、饥寒、疾病,甚至两次遇险(均遇文殊菩萨化身相救),最终抵达五台山显通寺。此次朝圣坚定了他的道心,也开启了遍参善知识的历程:他礼天台华顶龙泉庵融镜法师(得法器之誉),参国清寺、方广寺,习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;后发愿行脚,遍拜四大名山,参访终南、川藏、印度、锡兰(今斯里兰卡)等地,甚至远赴缅甸、孟加拉,遍礼佛迹。
三、悟道与弘法:从禅关突破到法脉传承
1895年(56岁),虚云在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。腊月第八个七的第三晚,护七冲开水溅在他手上,茶杯堕地破碎,他顿断疑根,豁然悟道,作偈云:“杯子扑落地,响声明沥沥;虚空粉碎也,狂心当下息”“烫着手,打碎杯,家破人亡语难开;春到花香处处秀,山河大地是如来”。此次悟道奠定了他禅宗大德的地位。此后,他致力于弘法:61岁(1901年)燃指供佛报母恩,病愈后继续参学;65岁(1905年)住云南鸡足山,重修迦叶尊者道场,传戒讲经;66岁(1906年)赴南洋弘法,皈依者万余人;72岁(1912年)请玉佛建鸡足山祝圣寺,宗风大振。
四、护教与济世:乱世中的菩萨行愿
虚云一生历经乱世,始终以护教济世为己任。1900年(61岁),八国联军侵华,北京瘟疫流行,他在卧龙禅寺举办祈雪大法会,率僧众昼夜念经,终使长安内外普降大雪,消除了瘟疫。1918年(79岁),云南喉疫爆发,他应唐继尧之请设坛祈雪,数日后雪下盈尺,疫情顿止。他还曾招安云南匪众:1919年(80岁),滇军将领顾品珍与唐继尧内战,他以《插秧偈》“退步原来是向前”劝和,使杨天福、吴学显等匪首皈依,避免了生灵涂炭。抗战期间(1937—1945年),他每日礼忏两小时,荐亡息灾,节食晚餐,将积蓄十余万金交救济饥民。
五、重兴祖庭:六大祖庭的中兴者
虚云一生致力于修复祖庭,重振禅宗法脉。他历坐十五个道场,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:
云南鸡足山祝圣寺(1905年起):将破败的钵盂庵改建为十方丛林,重振迦叶道场;
福建鼓山涌泉寺(1929年起):接任住持,重兴曹洞宗祖庭,传戒讲经;
广东南华寺(1934年起):历时十年,新建殿堂房宇二百余间,重塑六百九十尊佛像,使六祖慧能道场重现庄严;
乳源云门寺(1943年起):应李汉魂省长之请,驻锡重修,历时八年,新建殿堂二百余间,使云门宗祖庭中兴;
江西云居山真如寺(1953年起):发愿修复被日寇焚毁的道场,率僧众垦荒开田、自烧砖瓦,五年内建成庄严道场,成为禅宗重要祖庭。
六、传承与影响:禅宗泰斗的门庭与教法
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“一肩挑五宗”的泰斗:于鼓山接传曹洞宗(妙莲和尚),兼嗣临济宗(耀成和尚),中兴云门宗(遥嗣南宋光孝已庵深净禅师),扶持法眼宗(遥嗣祥符良庆禅师),延续沩仰宗(应湖南宝生法师之请)。他培养了大批弘法高僧,其中释一诚、释传印两位大德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,其他如本焕、佛源、净慧、圣一等均为佛教界中流砥柱。1953年(114岁),他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名誉会长;1959年(120岁)农历九月十二日,他在云居山真如寺圆寂,世寿120岁,僧腊101载。圆寂前,他留下“戒”字教言:“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,只有一字,曰:戒”,并作诗云:“少小离尘别故乡,天涯云水路茫茫;百年岁月垂垂老,几度沧桑得得忘;但教群迷登彼岸,敢辞微命入炉汤;众生无尽愿无尽,水月光中又一场”。
虚云老和尚的一生,是“自度度人”的真实写照:他用百年苦行诠释了禅者的坚韧,用六大祖庭的重兴延续了禅宗的法脉,用护教济世的行愿践行了菩萨的精神。即使圆寂半个多世纪,他的精神仍激励着后世佛子,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懈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