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影戏的分类都有什么

admin

三大流派概览:全国皮影戏在长期演进中,形成以北方皮影、西部皮影、中南部皮影为主的三大地域风格。

北方皮影:多用驴皮雕刻,生旦多镂空脸、通天鼻梁,造型简洁硬朗;唱腔常受京剧、评剧影响。

西部皮影:多用牛皮,受秦腔、川剧影响,装饰繁复、线条精细、色彩艳丽,影人偏大。

皮影戏的分类都有什么

中南部皮影:彩绘多、镂空少,影人高大;唱腔常融合越剧、楚剧等地方戏曲。

代表与分布举例:

北京皮影戏:声腔吸收北方昆曲、京剧、曲艺,表演夸张细腻。

东北皮影戏(含复州、凌源、盖州、岫岩、锦州、望奎、龙江等):以驴皮为主,造型多变、纹饰丰富;如凌源皮影“雕镂玲珑、掐嗓演唱”独具特色。

冀东—滦州体系(含唐山、冀南、昌黎、乐亭等):以驴皮蜡板镂刻,唱腔以板腔体见长,地方色彩浓。

河北与西北:河湟皮影(青海东部)自成板腔体体系;华县皮影、华阴老腔、阿宫腔、弦板腔等极具地域声腔特征。

山西:孝义皮影以纸窗/麻纸糊窗、唢呐吹腔为要。

甘肃:环县道情皮影以“伤音/花音”“坦板/飞板”见长,一唱众和。

河南:罗山皮影、桐柏皮影,多见江淮风格与民间口头文学。

浙江:海宁皮影“少雕镂、重彩绘、单线平涂”,近实像。

湖北:江汉平原皮影、云梦皮影,影人影大,腔有“鸡鸣腔”“渔鼓腔”。

湖南:多为纸偶,行当齐全、动作性强。

广东:陆丰皮影,属潮州影系的重要遗存。

山东:泰山皮影,口传心授,兼融西河大鼓、十不闲等技艺。

以上流派与地域特征,体现出皮影戏在全国范围内因声腔、材料、表演差异而形成的多元面貌。

二 按材质与造型

材质类型:以兽皮或纸板剪制成像,常见材质有牛皮、驴皮、羊皮;影人均为侧影,由头、身、四肢等部件组合操纵。

*** 要点:一般经泡制、刮薄、晾晒、打磨、画稿、雕刻、上彩、涂油(或发汗熨平)、缀合等工序;影窗俗称“亮子”,多以白纸为幕,常见尺寸约高3尺、宽5尺。

地域造型差异:

冀东、东北、内蒙古:多驴皮,生旦常见镂空脸。

陕西、甘肃、青海:多牛皮,角色普遍高额头(“岩颅”),雕镂严谨。

浙江:早年羊皮彩绘,后亦用牛皮,彩绘重于雕镂。

湖南:近现代常见纸板影人(多层土纸裱糊),脸谱与材料有创新。

晋中孝义、冀南邯郸、云南腾冲等:造型粗犷、形体较大,文武行当多单臂配置,具古风。

这些材质与工艺的差异,直接塑造了各地皮影的造型语言与舞台质感。

三 按声腔与唱法

西部与秦陇体系:如华阴老腔(刚直高亢、常以一人唱众人和的拖腔表现)、阿宫腔(旋律清悠秀婉)、弦板腔(弦乐与“板子”相配,浑厚清脆)、环县道情(分“伤音/花音”,以坦板/飞板演唱,一唱众和)。

北方与滦州体系:如唐山/滦州皮影以板腔体为主;冀南皮影古朴通俗;北京皮影吸收昆曲、京剧、曲艺,表演夸张、细节丰富。

东北体系:如复州、凌源、盖州、望奎、龙江等,唱腔在滦州影调与地方小调、鼓曲间融合,形成地域性声腔。

湖北体系:江汉平原皮影以歌腔、渔鼓腔为主,含独特腔式如“鸡鸣腔”。

江浙体系:海宁皮影唱腔以弋阳腔、海盐腔为基调,高亢明快。

其他代表:孝义皮影以唢呐为主要伴奏,形成“孝义吹腔”。

这些声腔系统既反映地方戏曲的渗透,也体现皮影戏以声动人、以形传情的舞台美学。

四 按表演形态与操作方式

传统班社编制:

陕西、甘肃常见“五人忙”(前台“前首”统筹操纵与唱念,后台分工伴奏)。

河北、东北多见“七紧八不紧”的灵活分工。

湖南常见四人班(前台兼唱操纵,后台三人伴奏)。

山东、湖北、四川等地多有两人一台戏(一人操纵并演唱,一人打击或拉弦);山东还保留一人独角戏的表演。

操纵与演唱:艺人常一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,并配合说、念、唱、打,在灯影之间完成叙事与抒情。

当代表达:在保持口传心授与即兴演唱传统的亦有与多媒体、跨界舞台结合的探索,拓展观演边界。

上述形态展示了皮影戏从小型灵活到程式完备的多样表演组织方式。

五 遗产层级与代表性项目

遗产地位:2006年起,多地皮影戏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;2011年,“中国皮影戏”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项目数量与分布:目前全国共有37个皮影戏相关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,涉及河北、辽宁、浙江、湖北等17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;其中河北、辽宁、陕西数量相对较多。

代表性实例:如唐山皮影戏、冀南皮影戏、华县皮影戏、华阴老腔、阿宫腔、弦板腔、环县道情皮影戏、海宁皮影戏、江汉平原皮影戏、陆丰皮影戏、孝义皮影戏、复州皮影戏、凌源皮影戏、罗山皮影戏等,均具有鲜明的地域声腔与工艺造型特征。

这一层级的确立,体现了皮影戏在传统戏剧门类中的重要地位与活态传承价值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