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正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对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别称之一,此外它还被称为上元节、元夕、灯节等。其中,“小正月”的称呼源于传统文化中对“正月”的界定——正月是农历一年的之一个月(元月),“宵”指夜晚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之一个月圆之夜,因“不满一月”(相对于正月整体),故被称为“小正月”。
小正月的由来
小正月的起源融合了历史事件、宗教文化与民间传说,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说法:
1. 纪念“平吕之乱”(汉文帝时期)
汉高祖刘邦去世后,吕后独揽朝政,将刘氏天下变为吕氏天下。吕后病死后,诸吕密谋作乱,齐王刘襄联合开国老臣周勃、陈平平定了叛乱,拥立刘邦次子刘恒(汉文帝)登基。汉文帝为纪念这一平乱的关键日子(正月十五),下令将此夜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,普天同庆太平盛世。此后,正月十五逐渐成为固定的民间节日。
2. 道教“三元说”
道教将一年中的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分别称为“上元”“中元”“下元”,合称“三元”。其中,上元节对应“天官赐福”(天官主管赐福,正月十五日生),因此正月十五被视为天官下凡赐福的日子,需举行燃灯、祭祀等活动,以祈求新的一年福运降临。这种说法将小正月与道教信仰结合,赋予其祈福的文化内涵。
3. 佛教“燃灯供佛”传统
东汉明帝时期,佛教传入中国。据记载,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正月十五日示现神变、降伏神魔,佛教徒为纪念这一事件,会在当日举行燃灯法会。汉明帝提倡佛教,下令皇宫、寺庙及民间百姓在正月十五夜晚燃灯,以示礼佛。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,“燃灯供佛”的习俗逐渐融入民间,成为小正月的重要活动之一。
4. 民间“神鸟传说”(部分地区版本)
部分地区流传着另一种传说:古时候瘟疫泛滥,玉皇大帝派遣神鸟化为仙女下凡治病消灾。仙女完成任务后,需在正月十二返回天庭。百姓为纪念神鸟的恩德,将正月十二定为“小正月”,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。这一说法并非主流,仅在少数地区流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