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节气的由来及习俗

admin

惊蛰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农耕文明时期,最初名为“启蛰”(见于《夏小正》),意为“开启蛰伏”,象征春回大地、蛰虫结束冬眠。汉代时,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,“启蛰”被改为“惊蛰”,并与“雨水”节气互换顺序(原“启蛰”在雨水前,改为后在雨水后)。这一改动虽源于政治避讳,但“惊”字更生动描绘了春雷乍动、万物惊起的意象,逐渐被世人接受。

2. 节气含义:春雷与物候的关联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,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古人认为春雷是惊醒蛰虫的关键,但实际上,蛰虫苏醒的主要原因是地温回升至10℃左右(现代科学结论)。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,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、雨水增多,桃花红、梨花白,黄莺鸣叫、燕子归来,蛰伏的昆虫逐渐苏醒,农耕生产由此进入繁忙阶段。

惊蛰节气的由来及习俗

二、惊蛰节气的主要习俗

1. 祭白虎:化解是非与口舌

传说白虎是口舌、是非之神,每年惊蛰会出来觅食噬人,犯之则年内易遭小人陷害、诸事不顺。祭白虎的习俗是用纸绘制黄色黑斑纹、口角带獠牙的白老虎,以肥猪血喂之(使其吃饱不再伤人),再用生猪肉抹在纸虎嘴上(使其充满油水无法开口)。部分地区还会念咒语,祈求白虎远离,保佑全年平安。

2. 打小人:驱赶霉运与小人

惊蛰象征“万物复苏”,民间认为此时不仅害虫苏醒,小人也会开始活动。打小人起源于驱虫仪式,后演变为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(代表小人),同时念咒语(如“打你个小人头,打到你有气冇定抖”),以宣泄内心不满、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。这一习俗在广东、香港等地较为流行,被视为“求顺”的方式。

3. 蒙鼓皮:顺应天时的仪式

古人认为雷神是鸟嘴人身、背生双翼的大神,手持天鼓,惊蛰时会击鼓发出雷声。为顺应天时,人间也在惊蛰日“蒙鼓皮”(用皮革蒙制鼓面)。《周礼》记载:“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”,体现了古人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认为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事半功倍。

4. 吃梨:寓意远离虫害与思念

惊蛰吃梨的习俗有两层含义:一是“梨”与“离”谐音,寓意害虫远离庄稼、家人远离疾病;二是惊蛰时节气候乍暖还寒,空气干燥,梨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,适合此时食用。民间有“惊蛰吃梨,一年精神”的谚语,部分地区还会将梨与冰糖同煮,增强润肺效果。

5. 驱虫:祈愿五谷丰登

惊蛰时害虫苏醒,民间通过各种仪式驱赶害虫,祈愿庄稼丰收。常见方式有“炒虫”(炒黄豆、玉米、南瓜子等,模拟驱虫的声音)、“扫虫”(用扫帚清扫房屋角落)、“熏虫”(用艾草、清香熏家中四角)等。客家人还有“吃芋子饭”的习俗,以芋子象征“毛虫”,吃芋子寓意“除百虫”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