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,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,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(如立春、小暑、秋分等)。每个节气对应“三候”,即5天为一候,三候为一个节气(一年共72候),用于描述该节气期间典型的气候、物候现象(如动植物活动、自然景观变化等)。
二、不同节气“三候”的时间与具体特征
二十四节气的“三候”因季节差异呈现明显的时间特征,以下列举部分典型节气的“三候”时间及内容:
1. 春季:立春→春分(24月)
立春(2月35日):一候东风解冻(东风送暖,大地冰冻融化);二候蛰虫始振(蛰居的虫类逐渐苏醒);三候鱼陟负冰(河里的冰开始融化,鱼游至水面,似背负碎冰)。
雨水(2月1820日):一候獭祭鱼(水獭开始捕鱼,将鱼排列岸边,似祭祀);二候鸿雁来(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);三候草木萌动(草木随地中阳气上腾,开始抽出嫩芽)。
惊蛰(3月57日):一候桃始华(桃花盛开,艳丽夺目);二候仓庚鸣(黄鹂鸟欢快鸣叫);三候鹰化为鸠(古人认为鹰化为鸠,实则为鹰躲起来繁殖,鸠开始活跃)。
春分(3月2022日):一候玄鸟至(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,衔草筑巢);二候雷乃发声(春雷始鸣,惊醒蛰伏的万物);三候始电(闪电出现,伴随雷雨)。
2. 夏季:小暑→大暑(68月)
小暑(7月68日):一候温风至(大地上不再有凉风,所有风都带着热浪);二候蟋蟀居宇(蟋蟀因炎热离开田野,躲到庭院墙角避暑);三候鹰始挚(老鹰因地面气温过高,在高空练习搏击)。
大暑(7月2224日):一候腐草为萤(古人认为萤火虫由腐草变化而来,此时萤火虫大量出现);二候土润溽暑(天气闷热,土地潮湿,蒸发量大);三候大雨时行(频繁出现强降雨,暑湿逐渐减弱)。
3. 秋季:立秋→霜降(810月)
立秋(8月79日):一候凉风至(刮风时能感受到凉意,不同于夏季的热风);二候白露降(清晨时分,地面或植物上出现白色露珠);三候寒蝉鸣(蝉因气温下降,叫声变得凄切)。
处暑(8月23日前后):一候鹰乃祭鸟(老鹰大量捕猎鸟类,捕后将猎物陈列,似祭祀);二候天地始肃(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,呈现萧瑟之象);三候禾乃登(黍、稷、稻等谷物成熟,进入收获期)。
白露(9月79日):一候鸿雁来(大雁继续南飞,躲避北方寒冷);二候玄鸟归(燕子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);三候群鸟养羞(鸟类开始贮存干果、粮食,为冬季储备食物)。
秋分(9月2224日):一候雷始收声(雷声逐渐消失,因秋季阴气渐盛,阳气潜藏);二候蛰虫坯户(蛰虫用泥土封闭洞穴,准备冬眠);三候水始涸(河流、湖泊水量减少,部分沼泽干涸)。
4. 冬季:立冬→大寒(112月)
立冬(11月78日):一候水始冰(水面开始结冰,但冰层较薄);二候地始冻(土地开始冻结,土壤变硬);三候雉入大水为蜃(古人认为野鸡飞入水中变为蜃,实则为野鸡南迁,蜃为大蛤)。
小雪(11月2223日):一候虹藏不见(气温降低,空气中水汽减少,彩虹不再出现);二候天气上升,地气下降(阳气上升,阴气下降,天地间阴阳不交);三候闭塞而成冬(万物活动减少,天地进入封闭状态,冬季正式开始)。
大雪(12月68日):一候鹖鴠不鸣(寒号鸟因寒冷不再鸣叫);二候虎始交(老虎开始进入 *** 期,交配繁殖);三候荔挺出(马蔺草的根须开始生长,象征生命力的顽强)。
大寒(1月2021日):一候鸡乳(母鸡开始孵小鸡,孕育新生命);二候征鸟厉疾(鹰隼等猛禽因捕食需求,飞行更加迅猛);三候水泽腹坚(河流、湖泊的冰层冻得非常结实,可达数尺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