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菜的继承与创新之路

admin

一、坚守传统内核:守护徽菜的“根”与“魂”

徽菜的传承首先是对传统技艺与本真风味的坚守。其“重油、重色、重火功”的核心特色并非简单的调味堆砌,而是基于传统食材特性的科学烹饪逻辑——“重油”用于激发笋干、香菇等山珍干货的原香,“重色”是尊重食材本色(如笋的黄、火腿的红),“重火功”则是慢工出细活(如老母鸡炖足3小时、臭鳜鱼烧制20分钟)。即使在创新过程中,这一内核也未被改变。例如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根东强调,“改良的是呈现方式,而非传统徽菜”,他通过保留火腿佐味、冰糖提鲜等经典技法,让传统菜在新时代依然保持地道风味。徽菜的文化内涵是其灵魂,许多经典菜品背后都有徽商坚韧、勤俭的故事(如臭鳜鱼源于徽商长途运输时用盐腌制保鲜的做法),传承过程中需将这些文化故事融入菜品,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感受徽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
二、创新呈现形式:适配现代饮食需求

徽菜的继承与创新之路

为适应现代人“低油、健康、便捷”的饮食趋势,徽菜在保留本味的基础上进行了呈现方式与技术的创新。例如,徽商故里集团将传统臭鳜鱼改小块,使鱼肉呈蒜瓣状,更易入口且符合现代审美;杜斌师傅 *** 的“金丝芝士虾球”,在徽菜中加入西餐元素,外酥里嫩、醇香扑鼻,满足了年轻人对新奇口感的需求;章黎杰师傅改良“徽州葛粉圆”,不用油炒改用水汆,并加入山药,更符合养生需求。预制菜与线上平台的结合也是创新方向之一,通过研发半成品料理包+大师视频指导的模式,让消费者在家也能还原80%的徽菜风味,打破了徽菜“堂食为主”的传统消费场景。

三、融合多元元素:拓展徽菜边界

徽菜的创新离不开与其他菜系、文化元素的融合。例如,许健师傅将徽菜与杭帮菜、淮扬菜相融合,研发“汤泉鱼头王”(用黄山温泉水熬制花鲢鱼头,汤汁奶白、口感润滑)、“胡适一品锅”(粗菜细做,保留本味),既保留了徽菜的经典元素,又吸收了其他菜系的优点。名人文化、名茶资源的融入也是亮点,胡建东师傅推出“李鸿章养生烩”(融合皮肚、竹荪、海参等食材,加入养生汤底)、“安徽名茶宴”(用六安瓜片点缀河虾仁,将茶香与虾鲜结合),将徽菜与名人、名茶绑定,提升了菜品的文化附加值。季节与场景的融合也很重要,徽商故里集团推出“春山可望”“荷云夏净”等季节专宴,选用当季食材(如春笋、荷花),满足消费者“食当季”的健康需求。

四、人才培养:夯实传承创新基础

徽菜的传承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。黄山市通过“新徽菜·名徽厨”行动,构建了“技能大师工作室+定点培训机构+竞赛选拔”的人才培养体系:建成17个市级徽厨技能大师工作室(如张根东徽厨技能大师工作室),遴选徽州臭鳜鱼、徽州毛豆腐等特色项目,编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;认定11家定点培训机构,通过培训、跟班学习、岗位提升等方式,加快培养徽菜师傅;组织徽菜烹饪技能大赛(如2021年全国餐饮行业职业技能竞赛),选拔优秀人才(如张根东荣获全国总决赛冠军)。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也很重要,张根东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通过走进院校授课、举办技艺竞赛、开展短视频直播等方式,培养了近万名徽菜厨师,为传承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。

五、产业协同:推动全产业链升级

徽菜的传承创新需要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力。绩溪县作为“中国徽菜之乡”,实施“新徽菜名徽厨”行动,推动徽菜原料生产基地建设(如各乡镇形成笋干、火腿等特色食材区域)、徽厨 *** 学院建设(投资3.6亿元,打造集文化传承、产品研发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地)、徽菜标准化制定(发布胡适一品锅等经典徽菜团体标准20余项),实现了从食材种植、加工到餐饮服务的全产业链升级。文旅融合也是重要方向,徽商故里集团将门店打造成“可吃的徽州非遗体验馆”(如合肥骆岗公园店陈列歙砚、万安罗盘等非遗珍品,服务员讲述臭鳜鱼背后的徽商趣事),推出“云海宴”“春山可望”等季节主题宴,将徽菜与黄山旅游结合,提升了徽菜的品牌影响力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