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代表的花信与物语

admin
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第三个节气,其花信遵循“二十四番花信风”的传统,分为三候,依次为桂花(初候)、剪秋罗(二候)、秋海棠(三候)。这些花卉以鲜明的物候特征,成为白露时节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符号。

一候桂花:桂花被誉为“天香”,是白露更具代表性的花卉。其花小而簇生,如碎金缀满枝头,香气浓郁却不张扬,随风弥漫可达数里。古人将农历八月称为“桂月”,因桂花开放时恰逢月圆,象征丰收与团圆。桂花的文化寓意深厚,既被视为“富贵”的象征(谐音“贵”),又因“折桂”典故关联科举高中,成为民间祈福的重要意象。

二候剪秋罗:剪秋罗又名“汉宫秋”“老来娇”,其花色艳丽却不失清雅,花瓣呈锯齿状,宛如剪裁而成。花名中的“剪”字呼应白露时节“露凝而白”的清透质感,而“秋”字则点出其盛开的季节。剪秋罗的花语包含“聪明”“灵敏”,也有“孤寂之美”的隐喻,适合表达含蓄的情感。

白露代表的花信与物语

三候秋海棠:秋海棠又称“断肠花”,其花姿明媚,叶色碧绿,花瓣娇嫩如胭脂。白露时节,秋海棠正值盛花期,花朵虽不硕大,却以“垂泪凝诗”的姿态传递出淡淡的哀愁,契合秋季的萧瑟氛围。秋海棠的文化意象多与“思念”“温柔”相关,民间常用其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牵挂。

白露的物语

白露的物语深植于节气特征与文化传统,围绕“露”“秋”“丰收”三大核心,传递着自然的变迁与人文的情感。

露凝而白,岁序之变:“白露”之名源于自然现象——清晨时分,地面与草木上的露珠因夜间降温凝结成白色,故称“白露”。这一现象标志着暑气彻底消退,天气由热转凉,正式进入仲秋时节。露珠的“凝而未涸”恰如白露的节气特质:既有夏的余温,又有秋的清冷,是季节交替的生动注脚。

鸿雁南飞,思念之情:白露一候“鸿雁来”,指鸿雁等候鸟开始从北方迁徙至南方越冬。雁群南飞的景象,自古便是游子思乡的情感载体。正如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中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的名句,露珠与明月成为连接故乡与游子的纽带,传递着“月圆人团圆”的期盼。

群鸟养羞,生命之备:“群鸟养羞”(“羞”通“馐”)是白露三候,指鸟类开始储存粮食以备过冬。这一行为体现了生命的智慧——在丰收的季节里筹备未来,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。它传递着“未雨绸缪”的生存哲学,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时光,为未来做好准备。

桂花飘香,丰收之庆:白露时节,桂花盛开,香气四溢。桂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,也是丰收的象征。民间有“白露桂花香,农人喜洋洋”的谚语,此时稻谷成熟、瓜果飘香,人们通过赏桂、品桂(如桂花茶、桂花糕)来庆祝丰收,感恩自然的恩赐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