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传统工艺品,其起源可追溯至东周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年—公元前476年),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。关于风筝的发明者,主要有两种说法:一是墨子(墨翟),据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记载,他“斫木为鹞,三年而成,蜚一日而败”,即花费三年时间用木头制成了一只能飞的“木鹞”(鹞为古代对鹰类猛禽的称呼),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雏形;二是鲁班(公输班),《墨子·鲁问》提到“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,成而飞之,三日不下”,鲁班用竹子 *** “木鹊”,飞行时间更长,被视为风筝技术的重要改进。
早期的风筝以木、竹为材质,称为“木鸢”或“木鹊”,主要用于军事目的,如测量距离、传递信息等。例如,楚汉相争时,韩信曾用风筝测量未央宫地道的距离;南北朝“侯景之乱”中,梁武帝被困台城时,曾放风筝向外求援。
东汉时期,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纸张逐渐取代木材成为风筝的主要材质,“纸鸢”(以纸糊制的风筝)开始流行。唐代时,“风筝”一词正式出现(原指挂在檐角的“风铎”,后逐渐用来指代纸鸢),放风筝逐渐从军事用途转向民间娱乐。宋代时,放风筝成为宫廷与民间的普遍活动,周密《武林旧事》记载“清明时节,人们到郊外放风鸢,日暮方归”,民间还出现了专门扎制风筝的手工业者。明清时期,风筝 *** 技艺进一步发展,出现了北京扎燕、天津“风筝魏”、潍坊工笔彩绘等多个流派,成为重要的民间艺术。
风筝的发明与发展,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,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