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月三歌会”(又称“三月三歌节”“三月歌圩”)是中国多个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,其中以 壮族 为核心民族,同时涵盖侗族、苗族、瑶族、仫佬族、毛南族等多个南方少数民族。
1. 壮族:三月三歌会的核心民族
壮族的“三月三”是其最隆重、更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,被誉为“壮乡儿女一年一度的盛会”。节日期间,壮族民众主要通过赶歌圩、搭歌棚、举办歌会等形式开展活动,青年男女通过对歌、碰蛋、抛绣球等方式谈情说爱,同时还有抢花炮、打扁担、吃五色糯米饭等传统习俗。壮族的“三月三”起源有多种传说,包括纪念歌仙刘三姐、缅怀殉情情侣、古代求偶习俗等,至今已有千年历史,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。
2. 其他参与民族:多元共融的歌节传统
除壮族外,多个南方少数民族也将“三月三”作为重要节日,并融入自身文化特色:
侗族:称“三月三”为“花炮节”,主要活动包括抢花炮、斗牛、斗马、对歌、踩堂等,旨在提醒农耕时令,同时也是青年男女社交的重要场合;
苗族:称“三月三”为“情歌节”,节日期间各族青年齐聚联欢,通过对歌寻找意中人,同时也是祭祖团圆的日子;
瑶族:部分支系将“三月三”作为纪念民族英雄的节日,称为“干巴节”,活动包括、对歌等;
汉族:在广西玉林等地区,汉族民众也有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的传统,延续了上巳节“踏青、对歌”的习俗。
3. 节日的文化融合与传承
“三月三歌会”的形成与发展,是中原汉族“上巳节”(古称“修锲节”,以水边祓禊、曲水流觞为习俗)与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歌圩文化交融的结果。随着历史演变,汉族的上巳节逐渐与清明节合并,而在壮族等少数民族中,“上巳节”的习俗演变为以对歌为核心的“三月三歌会”,并传承至今。如今,“三月三”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,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生动体现,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参与,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