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写大暑时节的古诗词

admin

瓜果邀儒客,菰蒲长墨池。绦纱浑卷上,经史待风吹。

这首诗紧扣大暑“过渡”特征,首联点出大暑是夏秋交替的关键节点(三秋将近,九夏将移),颔联以“桂轮”(月光)、“萤火”写夏夜景象,颈联转至人间烟火——瓜果成熟邀友相聚,菰蒲生长点缀池沼,尾联写卷起帘幕、任凭经史被风吹拂的闲适,展现大暑特有的慵懒与生机。

《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》(唐·杜甫)

描写大暑时节的古诗词

大暑运金气,荆扬不知秋。林下有塌翼,水中无行舟。

千室但扫地,闭关人事休。老夫转不乐,旅次兼百忧。

蝮蛇暮偃蹇,空床难暗投。

杜甫以“毒热”直呼大暑之酷,首联“运金气”(五行中金对应秋,此处反衬炎夏)强调暑气之盛,“荆扬不知秋”写出南方大地仍被高温笼罩;颔联“塌翼”(鸟翅下垂)、“无行舟”(河水干涸)以动植物状态侧面烘托干旱与酷热;颈联“扫地”“闭关”写人们为避暑减少活动,尾联“蝮蛇偃蹇”“空床难眠”进一步强化酷热带来的烦躁与无奈。

《销夏》(唐·白居易)

何以销烦暑,端居一院中。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

热散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此时身自得,难更与人同。

白居易的“销暑心法”充满哲思:无需刻意避暑,只需端坐院中,保持内心平静,就能感受到“窗下有清风”。诗中“热散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”是核心——心静则烦暑自消,室空则凉意顿生,传递出古人“顺应自然、内心平和”的生活智慧,至今仍具启示意义。

《夏日山中》(唐·李白)

懒摇白羽扇,裸袒青林中。脱巾挂石壁,露顶洒松风。

李白以率真的笔触写夏日避暑之趣:不愿摇扇,索性脱去衣物,在青林中袒露身体,将头巾挂在石壁上,让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。“懒摇”“裸袒”“露顶”等动作生动传神,将诗人的洒脱与对自然的亲近展现得淋漓尽致,仿佛让人置身于清凉的山林之中。

《大暑》(宋·曾几)

赤日几时过,清风无处寻。经书聊枕籍,瓜李漫浮沉。

兰若静复静,茅茨深又深。炎蒸乃如许,那更惜分阴。

曾几的诗写尽大暑的酷热与无奈:“赤日几时过”以问句开篇,表达对太阳早日西沉的期盼;“清风无处寻”直白点出无风的状态;颔联“经书枕籍”“瓜李浮沉”写夏日消遣——靠读书、吃瓜果打发时间;颈联“兰若静”“茅茨深”写环境的幽静,却无法缓解暑热;尾联“炎蒸乃如许,那更惜分阴”则在抱怨之余,提醒自己珍惜光阴,颇具积极意义。

《暮热游荷池上》(宋·杨万里)

细草摇头忽报侬,披襟拦得一西风。荷花入暮犹愁热,低面深藏碧伞中。

杨万里以拟人的手法写荷花的“怕热”:细草摇头仿佛在提醒诗人有风,诗人披襟拦住一缕西风,而荷花在傍晚时分仍因炎热低垂着头,藏在荷叶(碧伞)下。诗中“细草”“荷花”等意象充满生机,“愁热”“低面”赋予荷花人的情感,将夏日的酷热与荷花的娇憨写得生动有趣,画面感极强。

《大热》(宋·戴复古)

天地一大窑,阳炭烹六月。万物此陶镕,人何怨炎热。

君看百谷秋,亦自暑中结。田水沸如汤,背汗湿如泼。

农夫方夏耘,安坐吾敢食!

戴复古将大暑比作“大窑”,以“阳炭烹六月”形容太阳的炙烤,万物如同被陶镕(熔炼)一般;颔联转折,认为人不应抱怨炎热,因为百谷的生长正依赖暑热;颈联“田水沸如汤”“背汗湿如泼”具体写农夫劳作的艰辛——田里的水像开水一样烫,农民的背汗如雨下;尾联“安坐吾敢食”表达对农夫的敬意,自己怎能安心坐着享受美食呢?全诗既有对自然的观察,也有人文的关怀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