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暑热基本结束,天气转凉、昼夜温差增大(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),此时人们的生活围绕“适应秋凉、庆祝丰收、养生滋补”展开,形成了丰富的传统习俗与应季活动。
1. 饮白露茶:品秋味,润秋燥
民间有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喝茶,秋白露”的说法。白露前后,茶树经过夏季酷热,进入生长佳期,叶片内质沉淀更充分,泡出的茶汤甘醇清香,既不像春茶那般鲜嫩张扬,也不似夏茶浓烈苦涩,尤其受老茶客青睐。此时品白露茶,不仅能清热解渴,还能缓解秋季干燥带来的口干、唇干等症状。
2. 吃龙眼:补秋膘,应时节
福建福州等地有“白露必吃龙眼”的习俗。白露前的龙眼个大、核小、味甜,富含葡萄糖、维生素和铁元素,具有益气补脾、养血安神的功效。民间认为此时吃龙眼能“大补身体”,甚至有“一颗龙眼等于一只鸡”的说法。人们通常会直接食用新鲜龙眼,或将其与糯米酒同煮成“龙眼酒”,用于安神助眠。
3. 酿白露米酒:待客礼,暖秋寒
湖南资兴、江苏太湖、浙江温州等地,白露时节家家户户会用糯米、高粱等五谷酿制“白露米酒”。米酒酒精度低,略带甜味,温中含热,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。旧时乡下人家会将米酒带到城市售卖,或作为秋收后的庆祝饮品,招待亲友时搭配桂花、枸杞等食材,更添风味。
4. 采集“十样白”:滋补身,应秋凉
浙江温州、台州等地有“白露吃十样白”的习俗。“十样白”指十种名字带“白”字的草药(如白术、白茅根、白芍、白芨等),人们将其与乌骨白毛鸡或鸭子同炖,认为这种汤品能滋补强体、祛除风湿,尤其适合秋季调理身体。这一习俗融合了中医“秋季养肺”的理论,通过白色食材与草药结合,缓解秋燥对身体的影响。
5. 祭禹王:祈平安,庆丰收
太湖流域的渔民将禹王视为“水路菩萨”,白露时节会举行盛大的“祭禹王”香会(春秋两祭,秋祭规模更大)。祭祀活动中,人们献上太湖特产(如白鱼、银鱼),焚香祷告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鱼虾满仓。仪式后还会演出《打渔杀家》等戏曲,既是宗教祈福,也是渔民们的秋日 *** 。
6. 办秋社:庆丰收,享团圆
白露是秋粮收获的关键时期(如中稻、晚稻成熟,棉花吐絮),古代人们会举行“秋社”活动,敬灵酬谢丰收。祭神仪式后,大家共同享用社酒、社肉(祭祀用的酒肉),分享丰收的喜悦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农耕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。
7. 农事活动:抢秋收,备冬种
白露时节是全国大部地区的秋收旺季,农民们忙着收割中稻、晚稻,采摘棉花、葡萄、猕猴桃等果蔬,挖掘红薯、花生等地下作物。还要做好秋种准备(如油菜、绿肥的播种),利用秋季温光条件,为来年春耕打下基础。民间有“抢秋抢秋,不抢就丢”的说法,强调及时收获的重要性。
8. 养生:防秋凉,润秋燥
白露后早晚温差大,人们会注意添衣保暖,遵循“白露身不露”的谚语,避免赤膊露体着凉。饮食上侧重滋补润燥,多吃梨、甘蔗、苹果、柑橘等水果,以及银耳、百合、蜂蜜等滋阴食物。早睡早起,适当增加运动量(如健走、太极拳),保持心境平和,适应秋季“养收”的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