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来与寓意:古人以九为阳,九月九“两阳相重”,登高以避灾祈福、强身健体。八闽各地皆有此俗。
典故与名山:福州自古有“白天爬乌山,晚上登于山”,相传闽越王无诸曾于“九日山(今于山)”九日台登高,凿石樽以泛菊酒;常见登高点还有乌山、大庙山、烟台山。如今全省各地每逢重阳多有登山活动与线路推荐,如福州鼓山、厦门天竺山、漳州灵通山、三明金铙山、莆田九华山、龙岩冠豸山、平潭王爷山等,均为口碑佳、视野开阔的登高去处。
二、放风筝寄愿
南风时节:福建九月风劲而稳,适合放风筝,民间多有重阳“放纸鸢”的惯例。
寓意与玩法:风筝又称“纸鸢”,在福州方言中“鸢”与“殃”近音,故有意将线放断,寓意“灾殃随风而去”。闽南一带还流行夜放“风槎”,在风筝下系灯,夜空明彻如星河(旧时县志多有记载,后因防火风险曾有官府禁令)。
三、赏菊与饮菊花酒
文化意涵:菊花象征长寿与坚贞,古俗以菊入酒,重阳饮之,寓“延年益寿”。
传统做法:古法多在头年重阳采菊与黍米同酿,至来年重阳启封饮用;亦常与茱萸并称“辟邪翁、延寿客”。今人重阳仍常举办菊展、亲友相聚赏菊品茗。
四、食糕寄“高”与各地风味
共同寓意:糕与“高”谐音,重阳食糕取“步步高”“登高消灾”之意。
代表美食:
福州:九层“九重粿/九重糕”,层层相联、上插红纸小旗;
建瓯、浦城:五色“九重糕”;
厦门、南平、尤溪、大田、长汀:栗糕;
建宁:“层层糕”;
将乐:“阳阳包”(芋粉皮包馅,形近饺子);
莆田:九层糕,旧俗还采草为曲“捣米为丸”;
福安:七层糕;连城:薯糕、芋糕(俗称“薯姜芋卵节”)。
五、进补与尝新
闽南“补重阳”:厦门等地节令进补,常以羊肉温补,或以鸡鸭配当归、川芎、党参等炖煮。
时令尝鲜:漳州诏安等地重九食番薯、芋头、花生、西红柿,寓“补筋骨、补心肺、御寒”等;长汀农村有食板栗、炖母鸡的习惯。
六、祭祖扫墓与乡里祭祀
多地惯例:重阳亦为祭祖、扫墓之日,如莆田、仙游“祭先墓如清明”;浦城称上坟焚楮帛为“送寒衣”;沙县、长乐谓之“秋祭”。
地方礼俗:松溪、永泰多在重阳清晨采茱萸泛酒祀先;永定备牲醴祭祖敬神;上杭有“九皇斋”,自九月初一至初九食素、建醮祈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