庚申年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重要年份,属于“六十甲子”循环的第57位(干支顺序为:甲子→乙丑→…→庚申→…→癸亥)。其核心特征是天干为“庚”(属阳金)、地支为“申”(属阳金),因天干地支五行属性相同(均为金),故被称为“比例和好”之年。地支“申”对应十二生肖中的“猴”,因此庚申年也被称为“庚申猴年”。
庚申年的计算逻辑
干支纪年法的周期为60年一循环,庚申年的出现遵循严格的数学规律:
整除规则:年份数能被60整除(如1860、1920、1980、2040等);
余数规则:年份数减去3后,除以10的余数为7(如19803=1977,1977÷10余7),且除以12的余数为9(1977÷12余9)。
这些规则确保了庚申年的准确性和周期性。
主要庚申年份举例
根据循环规律,历史及未来常见的庚申年包括:
19世纪及以前:60年(东汉永平三年)、120年(东汉永宁元年)、180年(东汉光和三年)、240年(三国吴赤乌三年)、300年(西晋永康元年)、360年(东晋太和五年)、420年(南朝宋永初元年)、480年(南朝齐建元二年)、540年(南朝梁大同六年)、600年(隋开皇十年)、660年(唐显庆五年)、720年(唐开元八年)、780年(唐建中元年)、840年(唐会昌元年)、900年(唐天复四年)、960年(北宋建隆元年,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);
20世纪:1020年(北宋天圣八年)、1080年(北宋元丰三年)、1140年(南宋绍兴十年,岳飞取得郾城大捷)、1200年(南宋庆元六年,朱熹去世)、1260年(南宋景定元年,忽必烈即位)、1320年(元延祐七年,仁宗去世)、1380年(明洪武十三年,胡惟庸案爆发)、1440年(明正统五年,郑和下西洋筹备期)、1500年(明弘治十三年)、1560年(明嘉靖三十九年)、1620年(明万历四十八年,泰昌元年,光宗即位)、1680年(清康熙十九年,三藩之乱平定关键年)、1740年(清乾隆五年)、1800年(清嘉庆五年)、1860年(清咸丰十年,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,火烧圆明园)、1920年(民国九年,中国首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)、1980年(农历庚申猴年,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);
21世纪及以后:2040年(农历庚申猴年,预计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)、2100年(农历庚申猴年)、2160年(农历庚申猴年)。
注意事项
干支纪年法的“年”并非公历元旦或农历春节起算,而是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为一个完整的庚申年岁次。例如,1980年的立春为2月4日,因此1980年庚申年实际从2月4日开始,至1981年2月4日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