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未年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循环年份,顺序为第32个(天干“乙”与地支“未”组合而成)。其对应的生肖为羊(地支“未”是十二生肖的第八位),因此又称“未羊年”。干支纪年以立春为岁首,每60年为一个完整周期,周而复始。
乙未年的判断 ***
1. 数学规律:公历年份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为乙未年:
年份数÷60,余数为35(如2015÷60=33余35);
年份数减3后,÷10余数为2(如20153=2012,2012÷10=201余2);
年份数减3后,÷12余数为8(如20153=2012,2012÷12=167余8)。
2. 生肖对应:乙未年的地支“未”对应生肖羊,因此所有乙未年均为羊年。
常见的乙未年年份
历史上及近现代的乙未年年份涵盖不同世纪,主要包括:
公元35年(东汉建武元年)、95年(东汉永元七年)、155年(东汉永寿元年)、215年(东汉建安二十年);
1055年(北宋至和二年)、1115年(北宋政和五年)、1175年(南宋淳熙二年)、1235年(南宋端平二年)、1295年(元朝元贞元年)、1355年(元朝至正十五年)、1415年(明朝永乐十三年)、1475年(明朝成化十一年)、1535年(明朝嘉靖十四年)、1595年(明朝万历二十三年)、1655年(清朝顺治十二年)、1715年(清朝康熙五十四年)、1775年(清朝乾隆四十年)、1835年(清朝道光十五年)、1895年(清朝光绪二十一年,甲午战争后签订《马关条约》)、1955年(乙未羊年,新中国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)、2015年(乙未羊年,农历羊年春节为2月19日)。
后续的乙未年为2075年、2135年等。
乙未年的文化与历史关联
生肖文化:羊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,“未”对应农历六月及未时(1315点),民间有“正月占羊”习俗(正月若遇羊日则主吉祥),广州别称“羊城”源于“五羊衔穗”传说(古代五只仙羊衔来稻穗拯救百姓)。
历史事件:1895年乙未年,清在甲午战争中战败,被迫与日本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、澎湖列岛,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耻辱事件;同年,广州爆发“乙未广州起义”(孙中山领导的之一次反清武装起义)。
其他记载:唐代武则天曾于乙未年(695年)改元“天册万岁”,将年号改为“天册万岁”“万岁登封”,开启武周王朝的新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