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殡要挑日子吗 出殡阴历单日子还是双日子

admin

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,出殡(又称“送葬”“出山”)是极为隆重的仪式,多数家庭会通过选吉日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,祈求其安息,同时为生者带来心理安慰。选日子的习俗融合了传统命理、民间禁忌与民族特色,核心是通过日期的“吉凶”规避不利,契合“天人感应”的传统观念。

出殡日期与农历/阳历的选择

传统上,出殡日期多以农历为基准。农历是华夏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历法,其日期与月相、节气关联紧密,民间认为农历日期更贴合“天地运行”的规律,能更好对应“吉凶神煞”的分布(如黄历中的“宜安葬”标注)。例如,黄历中会明确标注某日“宜出殡”“忌出殡”,成为家庭选日子的重要参考。

出殡要挑日子吗 出殡阴历单日子还是双日子

现代社会中,部分家庭会结合阳历(公历)调整,比如兼顾亲友的工作时间(如周末、节假日),方便更多人参与葬礼。但即便使用阳历,也会参考农历对应的吉凶,避免与传统禁忌冲突。

传统挑日子的核心规则

1. 刚日与柔日配合:

按照传统命理,“刚日”指天干为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的日子(属阳),“柔日”指天干为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的日子(属阴)。习俗认为,若逝者死于刚日(如甲日),则需选柔日(如乙日)下葬;反之,若死于柔日(如乙日),则需选刚日(如丙日)下葬,以实现“阴阳平衡”,避免“阴阳冲突”带来的不吉。

2. 奇月与偶月配合:

“奇月”指农历一月、三月、五月等单数月,“偶月”指农历二月、四月、六月等双数月。传统认为,奇月死者需选偶月下葬,偶月死者需选奇月下葬,同样是为了平衡“奇偶阴阳”,规避“月建相冲”的不利。

3. 避开“重丧”忌日:

“重丧”是传统丧葬中的大忌,指某些日期或情况下易导致“再死人”的凶象。不同地区对“重丧”的定义不同:

浙江一带认为,若逝者出生年月日与死亡时辰的干支有重字(如“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”),即为“重丧”,需举行特殊仪式(如三更盖棺、抬至郊外、七日后再补丧礼);

台湾一带则有“重丧日”之说,如一月甲日、二月乙日、三月戊日等,若需在此日下葬,需挂符咒、写“六庚天刑”等字破解。

4. 避开传统禁忌日期:

清明节、中元节(鬼节)、冬至等传统祭祖节日,以及每月初一、十五等“朔望日”,民间认为这些日期“阴气重”,不适合出殡,易招惹“鬼煞”,影响逝者安息。

不同民族的挑日子特色

1. 东北地区(朝鲜族、赫哲族、满族):

这些民族传统上只选单日出殡,认为双日出殡意味着“要死两个人”,是不吉利的象征。例如,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殡,且严格遵循单日规则。

2. 西南地区(景颇族、侗族、苗族):

景颇族:以十二属相中“会进洞”的动物日子为吉(如龙、蛇、鼠日),认为这些日子“通灵”,便于逝者灵魂进入阴间;

侗族:最忌“冲日”(即逝者生肖与日期生肖相冲)出殡,认为会“冲撞灵魂”,导致不安宁;

苗族(如黑苗、花苗、白苗):出殡时间多在早上或午后,不同支系有具体区分(如黑苗早上出丧,花苗、白苗午后或黄昏出丧),避免正午(认为正午“阳气过盛”,易招灾)。

3. 其他民族:

*** 米林县巴族:需由巫师“杀鸡看卦”,通过鸡肝上纹路的走向判断吉凶,确定出殡日期;

白族:若犯“重丧”,需在中堂挂红绸、棺木上倒吊鸡(杀死后用笋叶做小棺,从门坎小洞送出埋在路上),以“破重丧”。

现代选日子的现实考量

除传统习俗外,现代家庭选日子还需结合实际情况:

家属时间:尽量避开工作繁忙时段,让亲友能到场送别;

气候与交通:避免恶劣天气(如暴雨、大风),选择交通顺畅的时间,确保葬礼顺利进行;

逝者意愿:若逝者生前有明确的宗教信仰(如、教),需按其教义调整(如通常在去世后几天内举行葬礼,教要求24小时内安葬)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