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怎么算

admin

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,每个时段称为一个“时辰”,对应现代24小时制的两小时。具体对应关系如下(以北京时间为准):

子时:23时至01时(夜半,又称子夜、中夜,十二时辰的起点);

丑时:01时至03时(鸡鸣,又名荒鸡,黎明前的黑暗时段);

古代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怎么算

寅时:03时至05时(平旦,又称黎明、日旦,夜与日的交替之际);

卯时:05时至07时(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,太阳刚露头的时段);

辰时:07时至09时(食时,又名早食,古人吃早饭的时间);

巳时:09时至11时(隅中,又名日禺,临近中午的时段);

午时:11时至13时(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,太阳行至中天的时段);

未时:13时至15时(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,太阳偏西的时段);

申时:15时至17时(晡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,古人吃第二顿饭的时间);

酉时:17时至19时(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,太阳落山的时段);

戌时:19时至21时(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,天将黑未黑的时段);

亥时:21时至23时(人定,又名定昏,夜色已深、人们安歇的时段)。

二、古代十二时辰的计算方式

古代十二时辰的计算以太阳运行和天文观测为基础,核心是通过地支排序与时间分段对应,同时结合漏刻、日晷等工具实现精准计时:

1. 地支排序与时间绑定:

古人将天穹以北极星为中心划分为十二个方位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,对应太阳一昼夜绕北极星旋转的路径。太阳每经过一个方位,即为一个时辰。例如,太阳位于“子”位时为子时(23时至01时),位于“午”位时为午时(11时至13时)。这种对应关系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,汉代《太初历》(公元前104年)将其正式定形。

2. 天文仪器的辅助计算:

日晷:通过日光照射晷针的影子位置判断时辰。晷针垂直立于晷面中心,晷面刻有十二地支及细分刻度(如百刻制)。影子指向某个地支时,即为对应的时辰(如影子指向“卯”位时为卯时)。

漏刻:以水滴漏计时,将一昼夜分为100刻(每刻约14.4分钟)。通过漏壶中水位下降带动浮箭上升,读取箭上的刻度确定具体时间。为解决昼夜长短差异,汉代将白天与夜间各分为6个“时辰”,根据季节调整昼夜时长(如夏季白天长、夜间短,调整漏刻速度)。

3. 与现代时间的衔接:

唐代以后,为适应日常生活的精准需求,将每个时辰进一步分为“初”“正”两部分(如子时分为“子初”23时至00时、“子正”00时至01时),与现代24小时制完全一致。这种“初正制”一直延续至近代,成为现代钟表时间的基础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