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九月作为秋季的尾声,其别称多与物候、五行及传统习俗相关,主要有:季秋(秋季的最后一个月)、暮秋(晚秋,提示季节将尽)、晚秋(与暮秋同义,强调秋季后期)、穷秋(“穷”指季节尽头,如南朝鲍照《代白紵曲》“穷秋九月荷叶黄”)、凉秋(气温下降,天气转凉)、霜序(霜降节气前后,预示霜冻来临)、菊月(菊花盛开的月份,为农历九月标志性物候)、戌月(对应地支“戌”,五行属土,象征丰收与储备)、青女月(传说青女为司霜之神,九月降霜,故称)、授衣月(出自《诗经》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指准备过冬衣物)等。
农历九月的气候特点
农历九月的气候受纬度影响差异显著,整体呈现由凉转寒、降水减少的趋势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气温变化:凉爽转寒,昼夜温差大
农历九月,冷空气开始活跃但势力较弱,气温逐渐下降,早晚温差可达10℃以上(如北方地区“早穿皮袄午穿纱”)。北方部分地区已进入深秋,甚至出现初霜冻;南方地区虽仍温暖,但“秋老虎”(短时高温)已基本消退,转为凉爽。
2. 降水特征:总体减少,分布不均
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,北方地区因冷空气控制,降水稀少(如华北、东北地区月降水量不足50毫米);南方地区仍有少量降水,但多为阵雨或小雨,对农作物成熟影响较小(如江南地区“秋雨绵绵”但强度弱)。
3. 物候与农事影响:秋收与冬藏过渡
农历九月是秋收关键期,水稻、玉米、大豆等作物陆续成熟,农民需及时收割以避免霜冻损害;冬小麦、油菜等越冬作物开始播种(如北方“寒露种小麦,霜降种油菜”),需注意保暖防寒(如覆盖地膜、施足底肥)。秋季干燥的气候易引发病虫害(如稻飞虱、象鼻虫),需加强田间管理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