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心理中暑”又称“夏季情感障碍”,是高温环境下常见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现象。当气温超过35℃、日照时长超过12小时、湿度高于80%时,气象条件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著 *** ,同时高温导致出汗增多、睡眠质量下降、食欲减退,进而引发体内电解质代谢紊乱,最终干扰大脑神经活动,出现情绪、认知与行为的异常。
“心理中暑”的典型表现
1. 情绪烦躁:因微不足道的小事(如家人碰翻杯子、同事迟到)大发雷霆,内心燥热难耐,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,甚至频繁丢三落四。
2. 心境低落: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(如不想逛街、不愿社交),觉得生活“没劲”,对家人、朋友的热情度下降,这种状态通常清晨稍好,下午加重,晚上更甚。
3. 行为古怪:固执地重复某些动作(如反复洗澡、洗脸、整理物品),或因小事与他人发生争执(如排队时插队、路口抢道)。
4. 躯体与认知伴随症状:常伴有头胀痛、胸闷、心跳加速、睡眠不规律(失眠或早醒),严重时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、思维紊乱(如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)。
哪些人更容易“心理中暑”?
长期处于高温环境者:如户外劳动者(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、快递员、外卖员),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,身体无法及时散热,情绪易失控。
压力大、不擅表达者:职场白领、学生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且不善于通过沟通释放压力,负面情绪易积累。
情绪调节能力弱者:性格急躁、容易焦虑的人群,对高温环境更敏感,情绪波动更大。
特殊群体:老年人(身体机能下降,对高温适应能力弱)、儿童青少年(高温影响睡眠与学习,易烦躁)、慢性基础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,高温可能诱发病情加重,增加心理负担)。
如何预防“心理中暑”?
1. 打造“心理空调机”,学会情绪降温:通过“心静自然凉”的理念调整心态,遇到不顺心的事时,可听舒缓的轻音乐(如古典乐、自然音效),或闭眼想象森林、蓝天、大海等凉爽场景,转移注意力,避免情绪爆发。
2. 保持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睡眠: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,早睡早起(建议23点前入睡,6点左右起床),适当午休(30分钟至1小时),避免熬夜。充足的睡眠能提高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,缓解情绪烦躁。
3. 调整饮食结构,补充营养与水分:以清淡饮食为主,多吃新鲜蔬菜(如黄瓜、西红柿、苦瓜)、水果(如西瓜、葡萄、梨)、全麦食品(如燕麦、糙米),补充维生素B族、钙、镁等营养元素,有助于稳定情绪。及时补充水分(每天15002000毫升),出汗多时可喝淡盐开水或绿豆汤,避免脱水引发电解质紊乱。
4. 适度运动,释放压力:选择清晨(68点)或傍晚(1820点)天气较凉爽时进行运动(如散步、慢跑、瑜伽、太极拳),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外出。运动能促进多巴胺、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分泌,提升情绪愉悦感,同时增强体质,提高抗热能力。
5. 寻求社会支持,避免独处:多与家人、朋友沟通交流(如下棋、聊天、一起做饭),参与社交活动(如社区活动、兴趣小组),分享生活中的趣事,获得情感支持。独处易让人陷入负面情绪循环,社交能分散注意力,缓解心理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