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大暑宜忌什么

admin

2025年大暑正值“中伏”前后,是一年中高温与高湿交织最甚的时节(部分地区可达35℃以上闷热天气),养生核心围绕“避暑、祛湿、养心、防寒”展开,需重点做好以下宜与忌:

一、大暑宜做之事

1. 饮食:清补兼顾,祛湿健脾

2025年大暑宜忌什么

宜选择清热解暑、健脾利湿的食物,如绿豆汤(煮烂加冰糖)、冬瓜薏米汤(薏米炒过更佳)、西瓜(每日不超500g,糖尿病患者慎食)、苦瓜(清炒或凉拌,脾胃虚寒者焯水去苦味)、莲藕、山药、赤小豆等;可适量饮用酸梅汤(乌梅、山楂、陈皮煮制)、藿香佩兰茶(藿香、佩兰各5g煮水),缓解暑热口渴、食欲不振;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(如含钾的香蕉、橙子),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气阴两虚。需忌肥甘厚腻(如烧烤、油炸食品)、过食冷饮(如冰镇西瓜、奶茶),以免加重脾胃负担。

2. 起居:顺应天时,防暑防寒

顺应昼长夜短规律,晚睡早起(23点前入睡,6点左右起床),午后小憩30分钟(避免过久导致头晕);高温时段(11:0015:00)减少外出,在家可通过听舒缓音乐(如《渔舟唱晚》)、冥想等方式静养;防暑降温:空调温度设置2628℃,避免直吹身体,每隔2小时开窗通风;防寒湿:出汗后用干毛巾擦汗,避免立即冲冷水澡或吹冷风;勤换棉麻透气衣物,晴天晒被褥,防止湿邪入侵。

3. 运动:轻缓适度,避免耗气

选择清晨或傍晚(气温稍降)进行轻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游泳(避免剧烈运动),运动时长控制在3045分钟,以“微微出汗”为度;运动后及时补充温绿豆汤或温水,擦干汗液再进入空调房,避免大汗耗散元气。

4. 情志:静心养神,防“情绪中暑”

大暑时节高温易导致“心火妄动”,出现烦躁、易怒、无精打采等“情绪中暑”症状。需通过冥想(每天15分钟)、练书法、拼拼图等方式静心;或观看晚霞、听蝉鸣,想象“清凉意象”(如山林、清泉),缓解紧张情绪;避免过度焦虑,保持心情愉悦。

5. 中医调理:内外兼顾,祛暑补气

可通过穴位 *** 调理:如阴陵泉穴(膝盖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,按揉5分钟,每日2次,改善水肿、腹泻)、足三里穴(外膝眼下3寸,胫骨外侧一横指,每周艾灸2次,每次10分钟,增强脾胃功能)、劳宫穴(手掌心,握拳时中指尖处,搓擦至发热敷于额头,缓解心烦、失眠);也可饮用绿豆茯苓粥(绿豆50g、茯苓10g煮粥)、黄芪山药粥(黄芪10g、山药50g煮粥),补气祛湿;体弱者可适量饮用羊肉汤(搭配萝卜去膻),借暑热排出体内寒湿,但需注意“汗不出透”时不宜多喝。

二、大暑忌做之事

1. 忌贪凉露宿,直吹冷风

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(温度低于26℃),不要整夜开风扇直吹;忌在阳台、树下露宿,以防风寒湿邪入体,引发感冒、关节疼痛等问题。

2. 忌剧烈运动,汗出当风

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打篮球),以免耗气伤津;运动后忌喝冰饮、吃冷饮,应及时补充温水或淡盐水;汗出后避免立即吹冷风,防止毛孔收缩、热量无法散发,反而易中暑。

3. 忌过食肥甘,生冷不洁

忌吃烧烤、油炸食品(如炸鸡、薯条)、甜食(如蛋糕、冰淇淋),此类食物易生湿热,加重脾胃负担;避免食用路边摊凉菜、未洗净的瓜果(如生菜、西瓜),防止急性肠胃炎;剩菜需彻底加热(中心温度达75℃以上)后再食用,避免食物变质。

4. 忌过补滋腻,盲目进补

大暑时节人体气阴易耗,忌用鹿茸、人参等滋腻补品,以免加重湿热;应选择益气养阴的食物(如西洋参、麦冬、百合、银耳),或药膳(如西洋参西瓜翠衣汤),兼顾清热与滋补。

5. 忌情绪过激,动怒伤肝

避免因高温导致情绪烦躁、易怒,以免“心火妄动”引发血压骤升、心脑血管急症;尽量保持心态平和,通过转移注意力(如听音乐、读书)缓解不良情绪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