躁狂症(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)是一种以情绪高涨、思维奔逸、活动增多为核心特征的精神障碍,但它并非“人格缺陷”,也不是“无法控制的洪水猛兽”。许多患者通过与疾病“和解”,实现了情绪稳定与生活重建——关键是迈出“面对”的之一步。
一、面对躁狂症的之一步:接纳“生病的自己”
许多患者在确诊初期会陷入否认或自责:“我怎么会有精神病?”“一定是自己不够坚强”。但实际上,躁狂症的发生与遗传、神经生物学因素(如大脑神经递质失衡)、环境应激(如长期压力、重大变故)等多种因素相关,不是个人“意志薄弱”的结果。就像感冒发烧需要休息一样,躁狂症需要我们以“客观视角”接纳它的存在。
患者可以通过“自我对话”缓解羞耻感,比如:“我的情绪波动不是‘作’,而是疾病的表现”“接受治疗是为了更好的生活”。向信任的家人、朋友坦诚沟通,能减少“独自承受”的压力——他们的理解与包容,是面对疾病的“重要支撑”。
二、专业治疗:控制症状的“核心武器”
躁狂症无法通过“自我调节”完全治愈,规范的专业治疗是稳定情绪的关键。
药物治疗:心境稳定剂(如锂盐、丙戊酸钠)是躁狂症的“基础用药”,能有效控制情绪高涨、冲动行为;若伴有幻觉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,需联合抗精神病药物(如奥氮平、喹硫平)。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,切勿自行减药或停药(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)。
心理治疗:认知行为疗法(C *** )能帮助患者识别“非理性思维”(如“我无所不能”“必须做到完美”),替换为“理性认知”(如“情绪高涨是暂时的,稳定更重要”),从而减少冲动行为;支持性心理治疗则通过倾听、鼓励,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。
三、自我管理:减少复发的“日常习惯”
除了专业治疗,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降低躁狂发作的风险:
规律作息:保持固定的起床、睡觉时间(如晚11点前入睡,早7点起床),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——睡眠不足会诱 *** 绪波动。
情绪觉察:学会“识别情绪变化的信号”,比如当发现自己“语速加快、思维跳跃、花钱冲动”时,及时提醒自己“可能要躁狂发作”,并通过“深呼吸、听舒缓音乐、散步”等方式冷静下来。
规避诱因:了解自己的“情绪触发点”(如酒精、嘈杂环境、人际冲突),尽量避免接触——比如减少去酒吧、KTV等 *** 性场所,避免与他人发生激烈争吵。
四、用“优势”转化:让躁狂成为“生命的动力”
部分患者在躁狂期会表现出“创造力强、精力旺盛”的特点(如躁狂症患者金晓宇,10年翻译22本著作),如果能将这些“优势”引导至正向方向,反而能让疾病成为“生命的礼物”。比如,将“思维奔逸”转化为“写作、绘画、编程”的灵感,将“精力旺盛”转化为“运动、志愿服务”的动力——既能释放情绪,又能获得成就感。
面对躁狂症,勇气不是“立刻痊愈”,而是“愿意与它共存”。通过接纳、治疗、管理与转化,患者可以逐渐掌握情绪的“主导权”,过上有质量的生活。正如一位患者所说:“我不是‘躁狂症患者’,我是‘与躁狂症共存的自己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