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国元宵节的核心食俗,其起源可追溯至宋代,最初称为“浮元子”,后又称“元宵”,生意人则美其名曰“元宝”。元宵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,可汤煮、油炸或蒸食,象征家庭团圆、美满幸福。北方多为“滚”元宵(将馅料沾水后在糯米粉中滚动成型),南方则以“包”汤圆(用糯米粉加水揉成皮,包裹馅料)为主,两种做法均承载着对团圆的期盼。
闹花灯
闹花灯是元宵节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,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,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。正月十五夜晚,民间有挂灯、打灯、观灯的传统,街头巷尾张灯结彩,悬挂各式花灯(如宫灯、兽头灯、走马灯、花卉灯、鸟禽灯等),部分地区还会举办大型灯会,吸引群众争相观赏。这一习俗不仅营造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,更寓意着驱魔降福、祈许光明。
猜灯谜
猜灯谜又称“打灯谜”,是元宵节特有的文娱活动,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谜语,南宋时开始与花灯结合(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于彩灯之上)。灯谜内容涵盖诗词、成语、俗语、地名等,既启迪智慧,又迎合节日欢乐气氛,深受各年龄层喜爱,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特色节目。
耍龙灯(舞龙)
耍龙灯又称“舞龙”“龙灯舞”,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表演,历史悠久,早在汉代张衡的《西京赋》中就有记载。表演时,多人手持龙身(通常为竹篾扎制、彩布包裹的长龙),随着鼓乐节奏舞动,做出“龙腾”“龙翻”“龙摆尾”等动作,象征祥瑞、驱邪避灾。耍龙灯流行于中国各地,尤其在元宵节期间最为盛行。
舞狮子
舞狮子又称“狮舞”“太平乐”,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。表演由两人合作完成(一人扮狮头,一人扮狮身及后脚),另有引狮人引导,动作包括抖毛、打滚、腾跃、蹬高、滚彩球等,分为“文狮”(表现狮子的温驯可爱)和“武狮”(表现狮子的凶猛威武)。舞狮子通常在元宵佳节或 *** 庆典中出现,寓意吉祥如意、驱邪避灾。
踩高跷
踩高跷俗称“缚柴脚”“踏高跷”,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,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。表演者将双脚绑在高跷(长约13米的长木棍)上,手持道具(如扇子、手帕、刀枪等)进行行走、跳跃、舞蹈等动作,技艺高超者甚至能在高跷上完成翻跟头等难度动作。踩高跷多为群众性表演,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氛围。
划旱船
划旱船又称“跑旱船”,是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,流行于陕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表演者多为女性,身着鲜艳服装,将船形道具(用竹木扎成、蒙以彩布)套系在腰间,模仿划船动作(如摇桨、晃船),同时演唱地方小调(如陕北民歌、山西梆子),有时还有一名男子扮成“船客”(丑角)配合表演,以滑稽动作逗乐观众。
祭门、祭户
祭门、祭户是古代“七祭”中的两种传统习俗,源于对天地、祖先的敬畏。祭祀时,人们将杨树枝插于门户上方,或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插一双筷子,亦或将酒肉置于门前,以祈求门神、户神保佑家庭平安、驱邪避灾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家庭安宁的重视。
送孩儿灯(送花灯)
送孩儿灯又称“送花灯”,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祝福活动,主要流行于陕西、山西等地。通常在元宵节前,娘家为新嫁女儿送去花灯(如大宫灯、彩画玻璃灯),寓意“添丁吉兆”(因“灯”与“丁”谐音);若女儿怀孕,则额外赠送小灯笼,祝愿孕期平安。部分地区还有亲友间互相赠送花灯的习俗,传递美好祝愿。
走百病
走百病又称“游百病”“散百病”,是明清以来北方流行的消灾祈健康活动,多在正月十五或十六进行。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,结伴走出家门,走过桥梁(象征“渡危”)、登上城墙(象征“避险”)、摸钉(象征“求子”),认为这样可以祛除疾病、延年益寿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