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防暑降温: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与合理降温
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更高、最潮湿闷热的时期,需重点防范中暑。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(气温更高时段)外出,如必须外出,应穿浅色、宽松的衣物,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,涂抹SPF15以上的防晒霜;室内可使用空调降温,但温度不宜低于26℃(与室外温差控制在510℃之间),并定时开窗通风(每23小时一次),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导致“空调病”(如头痛、鼻塞、乏力等)。运动需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,避免剧烈运动,出汗过多时可补充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,防止电解质紊乱。
2. 饮食调理:清补为主,兼顾祛湿与电解质
三伏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出汗多,饮食需以“清补”为核心:
清热解暑:多吃绿豆、红豆、苦瓜、黄瓜、西瓜等食物,可煮绿豆汤、冬瓜荷叶汤等,帮助排出体内暑热;
养阴生津:出汗会导致阴液流失,可吃梨、苹果、葡萄、银耳、百合等,缓解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燥;
健脾益胃:高温易导致脾胃功能减弱,选择小米、南瓜、山药、扁豆、薏米等,增强消化吸收能力;
增进食欲:酸味食物(如番茄、柠檬、橙子、猕猴桃)可 *** 食欲,改善“苦夏”导致的胃口不佳;
避免 *** :少吃辛辣、油腻、煎炸食物(如辣椒、油炸食品),以防助热伤阴,加重暑热症状。
需及时补充水分,每天饮用15002000ml温开水(少量多次),避免一次性喝大量冰水,以免 *** 肠胃。
3. 起居调养:规律作息,避免贪凉
保持规律作息:晚睡早起(建议23点前入睡,早上67点起床),顺应夏季昼夜变化;午间小憩3060分钟(不宜超过1小时),补充体力,缓解疲劳。
避免贪凉:不要长时间吹空调或电风扇,尤其不要对着头、面部直吹;出汗后不要立即冲冷水澡,以免毛孔骤缩,导致寒邪入侵;夜间不要露宿,避免寒气侵袭关节和脾胃。
注意卫生:三伏天食物易腐败变质,剩饭剩菜需及时放入冰箱(不超过2小时),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;厨房和餐具保持清洁,预防胃肠道疾病。
4. 冬病夏治:抓住“黄金期”调理虚寒性疾病
三伏天是“冬病夏治”的更佳时机,适合调理冬季易发作的虚寒性疾病(如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鼻炎、关节炎、宫寒等)。常见 *** 包括:
三伏贴:通过中药贴敷于穴位(如肺俞、膻中、关元),借助夏季阳气旺盛,驱散体内寒邪;
艾灸:通过艾条熏灼穴位(如足三里、神阙、命门),温通经络,增强免疫力;
食疗:适当吃羊肉、桂圆、生姜等温阳食物(需根据体质调整,阴虚火旺者慎用)。
需注意,“冬病夏治”并非人人适合,孕妇、阴虚火旺(易口干、便秘)、皮肤溃烂者不宜,建议先咨询中医师。
5. 情绪管理:保持平静,避免“情绪中暑”
高温易导致情绪烦躁、焦虑、易激动(称为“夏季情感障碍”),需调整心态:
避免暴喜伤心,保持神清气和,可通过看书、绘画、听音乐、下棋、垂钓等方式怡情养神;
多与家人、朋友交流,缓解压力;
适量运动(如散步、八段锦),促进气血循环,改善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