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五处于岁末年初的交替之际,传统观念中认为此时黑暗仍笼罩大地,鬼邪易出没。打灯笼带来的光明能驱走黑暗与灾邪,保护家人平安。民间传说,古时有神鸟迷路降落人间被猎人射死,天帝震怒欲于正月十五放火烧人间,天帝之女于心不忍,告知百姓。人们遂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张灯结彩、燃放烟火,瞒过天帝,得以保全。此后,正月十五打灯笼便成为纪念这一事件、驱邪保平安的重要习俗。
2. 祈福平安,期盼顺遂
大红灯笼是正月十五的标志性符号,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、喜庆。灯笼的光芒能照亮黑暗,寓意“驱走厄运、迎来光明”,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“事事顺心、无灾无难”的美好期盼。这种祈福寓意贯穿古今,成为打灯笼习俗的核心内涵之一。
3. 燃灯表佛,传承宗教文化
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的佛教影响。汉明帝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“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”的做法,便下令皇宫、寺庙及士族庶民在这一夜点灯。此后,这一佛教礼仪逐渐演变为民间盛大节日,打灯笼也成为传承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4. 象征团圆,营造喜庆氛围
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之一个重要节日,家人团聚之时。打灯笼能让家中“满院通明”,象征家庭团圆、生活圆满。街头巷尾的红灯笼营造出热闹、喜庆的节日氛围,体现了中国人对“团圆”“热闹”的重视。
5. 求子添丁,祈愿家族兴旺
在部分地区的方言中,“灯”与“丁”发音相近(如海南话、闽南语)。打灯笼因此被赋予“求子添丁”的寓意,象征家族人丁兴旺、后继有人。过去,许多家庭会在正月十五挂灯笼,祈求新的一年增添人口、家族繁荣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