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,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。其命名源于“冷气积久而寒”,表示天气寒冷但尚未达到极致——这与“小暑”“大暑”“处暑”等节气类似,均以气温冷暖变化为核心标识。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,当太阳运行至黄经285度时,小寒节气正式交节。
小寒的气候特征
小寒时节,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,民间素有“小寒胜大寒”之说(气象数据显示,全国平均气温更低的节气正是小寒,仅5.1℃,低于大寒的4.5℃)。隆冬“三九”基本处于小寒节气内(“三九”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,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),冷空气频繁南下,气温持续走低,北方多地更低气温可降至30℃以下,南方地区虽不如北方峻冷,但气温也明显下降,低海拔河谷地带为隆冬最暖区域(1月平均气温约12℃)。
小寒的物候现象
古人将小寒分为三候,生动反映了此时的自然变化:
一候雁北乡:大雁感受到阳气生发,开始向北迁移(但尚未到达我国最北方);
二候鹊始巢:喜鹊因阳气滋长,开始衔枝筑巢,为来年繁殖做准备;
三候雉始雊:野鸡察觉到阳气渐盛,开始发出鸣叫(“雊”为鸣叫之意)。
小寒的传统习俗
小寒时节,民间有不少特色习俗:
探梅:此时梅花初绽,是赏梅的好时节(梅花为“岁寒三友”之一,象征高洁);
冰戏:北方地区河流封冻,人们溜冰嬉戏,享受冬日乐趣;
腊祭:小寒属于腊月节气,古人会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,祈求来年丰收;
吃特色食物:如南京的菜饭(用糯米、青菜、咸肉等煮成,驱寒暖身)、东北的冰戏(与冰上活动相关)、福建的晒鱼干(渔民将乌鱼等捕捞后晒干,作为春节食材)。
小寒之后的节气
小寒之后,下一个节气是大寒(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4个节气,也是最后一个节气)。大寒通常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交节,太阳到达黄经300度。“大寒”意为寒冷到了极点,但实际上,大寒节气的气温有时略高于小寒(如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更低气温出现在大寒),不过其仍以“极寒”为主要特征。大寒过后,便是立春,标志着新一轮四季循环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