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,于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交节。其名称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与农耕智慧——“立”为建立、开始之意,“冬”意为终了、万物收藏,整体标志着生气开始闭蓄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。秋季作物已完成收晒入库,动物也陆续进入冬眠,自然界的生命活动逐渐放缓,进入“蓄势待发”的冬季模式。
立冬节气的特点
1. 气候由秋向冬过渡,气温逐步下降
立冬后,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持续减少,但由于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仍有剩余,初冬通常不会过于寒冷,反而可能出现“十月小阳春”的温暖天气(如江南地区晴朗无风时的舒适气候)。但随着冷空气频繁南侵,气温下降趋势加快,北方地区常出现大风、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,11月也成为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之一。
2. 南北温差进一步拉大
我国幅员辽阔,立冬后南北温差显著扩大。北方大部地区(如黑龙江、内蒙古北部)平均气温已降至10℃左右,漠河等极寒地区甚至更低;而南方沿海地区(如海南、台湾南部)仍保持着20℃以上的温暖,温差可达30℃50℃。这种温差使得北方已进入“风干物燥、万物凋零”的寒冬,南方却仍是“青山绿水、鸟语花香”的秋季景象。
3. 降水形式多样化,总量显著减少
立冬后,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,北方地区逐渐从秋季的少雨干燥转向冬季的阴雨寒冻。华北、东北等地常出现初雪,部分地区甚至迎来大雪纷飞的景象;南方地区降水虽未完全停止,但多为小雨或雨夹雪,且湿度降低。随着气温下降,降水形式从雨逐渐转变为雪、雨夹雪等固态降水。
4. 农业生产进入关键期
立冬前后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:东北地区农林作物已进入越冬期,需做好防寒措施;江淮地区“三秋”(秋收、秋管、秋种)接近尾声,农民抓紧完成晚稻收割与冬小麦、油菜的播种;江南地区需抢种晚茬冬麦、移栽油菜,利用晴好天气做好田间管理;华南地区则是“立冬种麦正当时”,充分利用热量资源种植冬小麦。
5. 传统习俗以“补冬”与“迎冬”为主
立冬是民间重视的节日,核心习俗围绕“补冬”与“迎冬”展开:一是“补冬”,民间有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谚语,通过食用高热量食物(如北方饺子、南方萝卜炖羊肉、姜母鸭)犒劳一年辛劳,增强体质抵御寒冷;二是“迎冬”,古代天子会亲率群臣出郊迎冬,祭祀祖先与神灵,祈求来年丰收,如今部分地区仍保留祭祖、饮宴等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