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者在时间、天文含义、气候与民俗上差异显著:立夏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,一般在每年5月5—7日,太阳到达黄经45°,标志万物进入孟夏生长;夏至是第十个节气,一般在每年6月21—22日,太阳到达黄经90°,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,此后渐短。
多维度对比
维度 | 立夏 | 夏至
时间与太阳位置 | 每年5月5—7日;太阳黄经45° | 每年6月21—22日;太阳黄经90°,直射点最北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
节气含义与季节划分 | 夏季的开始(“立”=开始);民俗上常视为“入夏” | 夏季的中间点(“至”=极、最);并非最热时,但“夏至不过不热”,三伏从夏至后数第三个庚日起算
气候特征 | 气温明显回升、降雨增多;江南进入雨季/前汛期;华南西部进入前汛期盛期;东北、西北不少地方仍处春季 | 暑热加剧,雨热同季;长江中下游、江淮仍在梅雨期,易出现暴雨/洪涝;对流旺盛,午后雷阵雨多,“夏雨隔田坎”
物候与农事 | “一候蝼蝈鸣;二候蚯蚓出;三候王瓜生”;早稻插秧、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,冬小麦扬花灌浆 | “一候鹿角解;二候蝉始鸣;三候半夏生”;早稻抽穗扬花、田间水分管理要足;注意防洪与排涝
民俗与饮食 | “立夏称人”、孩童“斗蛋”、吃立夏蛋/立夏饭、尝“三新”(樱桃、青梅、麦子等,因地而异) | 古称“夏节”;北方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,江南有“夏至饼”“麦粽”等,尝新麦、祭祖祈丰
常见误区与小贴士
“夏至=最热”并不准确。夏至虽日照最强,但地面热量仍在累积,通常到三伏天(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)才进入一年最热阶段。
“立夏=气象学入夏”并不严谨。气象学入夏标准为: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≥22℃,以这5天中首日作为夏季开始;立夏更多是节气意义上的“入夏”。
时序关系要分清:夏至不是入伏,但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入伏日由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确定,常落在7月中旬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