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时节,北方地区(如北京)的香山、景山公园、八大处等地,枫叶经霜后转为紫红色,层林尽染,是登高赏红叶的传统胜地。此时正值秋高气爽,登高远眺不仅能欣赏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美景,也成为人们亲近自然、释放压力的方式。这一习俗与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,与寒露时间相近)的登高传统融合,成为寒露的标志性活动。
赏菊与饮菊花酒/茶
农历九月被称为“菊月”,寒露前后菊花普遍开放,是赏菊的更佳时节。菊花作为秋季代表性花卉,象征高洁与坚韧,民间有赏菊、咏菊的习俗。部分地区还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传统——将初开的菊花与糯米、酒曲一同酿制,待来年寒露开启,据说有养肝、明目、延年益寿的功效。现代人多以菊花茶代替,取其清热润肺、提神醒脑的作用,符合秋季养阴防燥的需求。
吃芝麻与花糕
寒露后天气转寒,中医倡导“秋冬养阴、润肺益胃”,芝麻(尤其是黑芝麻)因具有养黑发、润肌肤、益脾胃的功效,成为节令食物。北京、山东等地的芝麻酥、芝麻绿豆糕、芝麻烧饼等成为热门零食。因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民间还有吃花糕的习俗,以“食糕”代替“登高”,寓意“百事俱高”“步步高升”,常见糙花糕、细花糕、金钱花糕等种类。
秋钓边与吃螃蟹
江南地区寒露时节,气温下降,深水区阳光难以照射,鱼儿趋向浅水区(岸边)觅食,形成“秋钓边”的习俗。此时钓鱼易上钩,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。寒露前后是螃蟹(尤其是母蟹)肥美的季节,有“寒露发脚,霜降捉着”的谚语。老南京人蒸螃蟹、温州人醉制江蟹(用米酒或盐水浸泡),部分地区还有 *** 腌鱼(如湘西侗族的腌鱼)的传统,以米酒、食盐、辣椒等作料腌制,风味独特。
其他习俗
部分地区还有斗蛐蛐的传统(老北京流行),认为寒露时节的蛐蛐威武雄壮、鸣声激越,是斗蛐蛐的更佳时机。古时人们会在寒露取井水浸造丸药或药酒,以滋补五脏,这一习俗虽逐渐淡化,但仍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