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安祭(希伯来语:Zebhah shelam)是《圣经·利未记》中记载的旧约五祭(燔祭、素祭、平安祭、赎罪祭、赎愆祭)之一,希伯来原文“shalam”更准确的含义是“完整、和谐”,而非仅指“平安”。它是人因着与神恢复和谐关系而向神献上的感恩、赞美与交通之祭,预表基督作为成就和平者,使人与神得以相安、相交。
平安祭的核心意义
1. 感恩与赞美:平安祭的主要动机是感谢神的恩典(如利7:1215提到的“酬恩祭”),或赞美神的作为(如丰收、得胜、脱离患难)。它不强调“求平安”,而是庆祝“已得平安”,是人与神之间情感的自然流露。
2. 与神交通:平安祭象征人与神之间的“相交”(communion),献祭者通过祭牲的血(象征基督的救赎)得以亲近神,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。正如利未记7:16所说,平安祭是“神人共享”的祭,体现神与人的团契。
3. 和谐与盟约:平安祭的目的是维持或恢复与神的盟约关系(如出24:111中以色列人与神立约后献平安祭),象征神与人之间的和平。保罗在以弗所书2:1416提到,基督“成就了和平”,使我们与神“和好”,正是平安祭的属灵实现。
平安祭的献祭程序
平安祭的程序与燔祭相似,但也有独特之处(主要记载于利3:117、利7:1134):
1. 按手在祭牲头上:献祭者将手放在祭牲的头上,象征“代替”——祭牲代替献祭者承担罪的责任,预表为人担罪。
2. 宰于会幕门口:祭牲必须在会幕门口宰杀(与燔祭宰于祭坛北边不同),表明祭牲的死是为了亲近神,且只有洁净的人才能参与。
3. 洒血在坛周围:祭司将祭牲的血接在铜盘中,洒在祭坛的周围,象征“赎罪”与“洁净”,使献祭者的罪得赦免。
4. 处理祭牲的脂油与内脏:祭司取出祭牲的“盖脏的脂油”“脏上所有的脂油”“两个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”“肝上的网子”(即肝叶上的脂油)及“整肥的尾巴”(山羊的肥尾巴是祭牲最肥美的部分),烧在坛上作为“馨香的火祭”献给神。这些部分象征祭牲的“荣美”,预表基督是完全的祭物。
5. 分配祭肉:祭牲的肉分为三部分:
祭司的部分:胸脯肉(摇祭)和右腿(举祭)归祭司(利7:3034),象征祭司在神面前代表献祭者领受祝福;
献祭者的部分:其余的肉归献祭者及其家人、洁净的朋友,可在会幕院子里共同用餐(利7:1516),象征神与人共享恩典;
禁忌:祭肉不可隔夜保存(第三天必须烧掉),不可吃脂油与血(脂油归神,血用于赎罪)。
平安祭的种类
根据利未记7:1116,平安祭分为三种类型:
1. 感恩祭(酬恩祭):为感谢神的恩典而献(如脱离危险、获得丰收、病得医治)。这是平安祭最基本的类型,强调“感恩”是人与神交通的起点。
2. 还愿祭:为兑现向神的承诺而献(如许愿求神帮助后,愿望实现时献祭)。圣经中雅各(创28:2022)、哈拿(撒上1:1028)都有还愿献祭的例子,强调“守信”是对神的敬畏。
3. 甘心祭:不为任何具体原因,仅为甘心乐意奉献而献(如约伯在苦难中仍称颂神,伯1:2021;哈巴谷在困苦中仍赞美神,哈3:1719)。这种祭强调“甘心”,体现人对神的忠诚与爱。
平安祭的属灵预表
平安祭的核心预表是基督:
是“成就和平者”(西1:20):祂通过十字架的死,拆毁了神与人之间的隔墙(弗2:14),使人与神得以和好;
是完全的祭物:平安祭要求“无残疾的祭牲”,预表是无瑕无疵的(来4:15),成为我们罪的代替(林后5:21);
是“神人共享的祭”:平安祭的肉由神、祭司、献祭者共享,预表的身体(圣餐的饼)为我们擘开,使我们与神、与弟兄姐妹相交(林前10:1617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