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的结婚习俗融合了传统“六礼”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的框架与本地特色,既有封建包办性、迷信性残留,也有随时代变迁的改良,主要分为传统旧式与近代改良/新式两大阶段,其中传统习俗仍对民间婚礼有深刻影响。
一、传统旧式婚姻礼俗(核心流程)
1. 纳采(说媒):
传统婚姻以“媒妁之言”为首要环节。男方若有娶亲意向,需委托亲友或媒人向女方提亲,媒人需往返两家沟通意愿,若双方有初步意向,则进入下一步。
2. 问名(合八字):
男方请媒人将男方生庚(年、月、日、时,用干支八字表示)写于红单帖送至女方,称“发草八字”;女方若认可,则回帖告知女方生庚,称“回八字”。双方需将生庚交换保存(红绿庚书,男红女绿),并请星相家推算八字是否相合。旧俗有“男八字满天飞,女八字一七归”的说法——若男方认为八字不合,需在7日内退还女八字;若女方八字不合,男方也会退还。
3. 纳吉(定庚/订婚):
八字合合后,双方确定婚约。传统仪式包括“压庚书”(将庚书压于神龛或香炉上,默祝家神认可)、“合庚”(交换庚书)、“订庚”(互换庚书为凭)。部分地区还有“纳征”(送聘礼)环节,男方馈赠女方金、珠、饰品、鸡、豚、鱼、果等,女方回赠文具、针黹(如布鞋、袜底),聘礼金额及物品需双方协商,避免差距过大引发不满。
4. 请期(报日/择吉):
男方请星相家或土地庙择定婚期,择定后写于红纸上,由媒人送至女方,称“报日”。女方若认可,则确定婚期;若不满意,可提出调整意见。此环节相当于传统“六礼”中的“请期”。
5. 纳征(过礼/铺房):
婚期前12天,男方将新妇服饰(如凤冠、霞披)、喜酒肴馔送往女方,称“过礼”;女方则将妆奁(如衣柜、高低柜、梳妆台、床上用品、电器等)送往男方,由男方家人协助陈设洞房,称“铺房”。女方嫁妆数量需与男方聘礼匹配,旧时有“上等人家贴钱嫁女,中等人家就钱嫁女,下等人家赚钱嫁女”的说法(“钱”指聘礼)。
6. 亲迎(接亲/拜堂):
吉期当天,男方以4人或8人抬绣花轿(导以旗锣鼓伞、鹅笼执事)前往女方接亲。女方需“开容”(绞去面部茸毛,修整鬓角与眉毛,由“全福太太”操作,需避开孕妇、月事妇人)、“拖毡”(登轿前铺红地毯,避免沾染娘家灰尘)、“抱新娘”(部分地区由亲友背至堂屋,避免新娘脚沾地)。花轿抵门后,男家设案迎喜神,升堂交拜(夫妻对拜),引入洞房并坐床沿吃“交杯茶”(或交杯酒),称“合卺”,象征夫妻合二为一。
7. 分大小(庙见/拜亲):
拜堂后,新婚夫妇需拜见舅姑(公婆)、尊长及亲属,按辈分行礼,称“分大小”。拜见顺序为“先尊长,后宾客,再次幼小”,体现传统家族等级秩序。
8. 闹新房:
是夕,亲友入洞房逗笑新婚夫妇,传统节目有“赞茶”(新郎新娘端茶盘送茶,贺客以押韵赞词回应,如“一进新房,灯烛辉煌,金银满地,儿孙满堂”)、“抬茶”(新郎新娘抬茶盘,亲友抢着喝茶)、“强迫背灰扒子”(文雅者则为猜谜、唱喜歌)。闹新房需遵守“三天不分大小”的规矩,新郎新娘不能发脾气。
9. 回门(归宁):
婚后第三天,新婚夫妇携四件长辈喜欢的礼物(如烟酒、糕点、保健品)回娘家,称“回门”。女方家设“回门宴”款待亲友,饭后新人返回男方家,整个传统婚礼流程结束。
二、传统旧式中的本地特色习俗
1. 瞧女子与查人家:
议婚前,男方需到女方家中“瞧女子”(打照面),女方会泡茶、煮荷包蛋(每碗3个)招待,男方若中意则久坐不走,女方若看中则会反复泡茶;之后女方需“查人家”(到男方家中考察家庭状况,如房屋、经济、家人品行),若满意则留下来吃午饭,接受男方馈赠(如布料)。
2. 开容禁忌:
新娘婚前开容(绞毛、修眉)需选“吉日”,并由“全福太太”(丈夫健在、有子有女、非孕妇/月事)操作。开容时需燃红烛、奏细乐,新娘坐定方向(由星相家选定),忌见孕妇、月事妇人(俗信以为会导致脸上起红坨/红疹),胸前佩小圆镜(辟邪)。开容后需“离娘头”(洗头)、“拖毡”(登轿前铺红地毯,避免沾染娘家灰尘)。
3. 安床赞床:
安床日期由星相家择定,写入“请期”婚单。女方陪嫁的床、柜等需在婚期前送往男方,男方需预备“大雁包封”(犒赏木匠、漆匠,因他们学过《鲁班书》,有法术);女方阔绰者会请木工、漆工上门安床,男方需额外打赏。安床时需“赞床”(说吉祥话,如“床头一对金,床尾一对银,夫妻恩爱过一生”),祈求婚姻美满。
4. 离娘鸡:
结婚前,男方需送一只鸡(通常为公鸡)给女方,称“离娘鸡”,意为女儿从此离开娘家,到夫家生活。这只鸡需杀给新娘吃,象征“切断”与娘家的联系。
5. 起嫁与添箱:
女方确定婚期后,会买喜糖挨户派发,称“起嫁”(通知邻里送嫁妆);邻里则会准备“添箱”礼物(如布料、糖果),送往女方家,增加嫁妆的“喜气”。
三、近代改良与新式婚礼(民国至今)
1. 文明结婚(民国时期):
民国年间,长沙作为湖南文明结婚的发源地,出现“文明婚礼”(新式婚礼)。与传统旧式婚礼相比,文明婚礼简化了“六礼”程序,取消拜堂、闹新房等环节,改为“主婚人致辞、证婚人证婚、介绍人讲话、新婚夫妇互行鞠躬礼、交换戒指”,强调“婚姻自主、男女平等”。文明婚礼主要在城区流行,农村仍以旧式婚礼为主。
2.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式婚礼:
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《婚姻法》推广,传统旧式婚礼彻底废除,新式婚礼在城乡全面推行。新式婚礼注重“简约、文明”,通常在礼堂或家中举行,流程包括“证婚人致辞、新人宣誓、交换戒指、合影”,不再有“合八字”“过礼”“铺房”等繁琐环节。改革开放后,婚礼逐渐融入现代元素(如鲜花、蛋糕、摄影),但传统“回门”“敬茶”等环节仍被保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