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回娘家有什么讲究

admin

端午回娘家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习俗,称为“归宁”,其核心是通过女儿携家人回归娘家,实现家庭团聚、表达对父母的感恩,同时融入驱邪祈福的文化内涵。这一习俗历史悠久,早在唐朝便有记载,明清时期更为盛行,部分地区甚至将端午节视为“女儿节”,凸显对女性的重视。

地域特色习俗

不同地区的端午回娘家习俗各有差异,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:

端午回娘家有什么讲究

湖北秭归:有“端午比年大,姑娘回娘家”的说法,已婚女子需带着丈夫、孩子一同回娘家,娘家会准备丰盛酒菜、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,场面热闹非凡。

北京:旧俗中,出嫁女儿会在端午期间精心打扮,手臂系彩色丝线、胸前戴红绒花,巧手媳妇还会编织五彩粽子(内装中草药)佩戴,既祈福增寿,也展示手工技艺。

广东:旧俗要求新媳妇(新抱)用“全盒”盛装粽子、猪肉、生鸡、鸡蛋、水果、酒等礼物回娘家,向长辈贺节;新媳妇需给未成年的孩子送香包,体现贤良与手艺。

四川成都:妇女带孩子回娘家前,会给孩子的手腕、脚腕挂香包(内置朱砂、雄黄等),并在娘家吃午饭后,携带娘家的回赠礼物返回婆家。

河南农村:新出门的女儿(首次回门)需由女婿陪同,带礼物回娘家,娘家会设宴款待,并赠送夏衣、雨伞、扇子、草帽及食物等,寓意关怀与祝福。

常见禁忌与注意事项

尽管端午回娘家是传统习俗,但部分地区仍有一些禁忌,需结合当地习惯注意:

部分地区忌当日回娘家:如山东一带有“吃了娘家的端午粽,死得全家都不剩”的俗语,认为端午当天回娘家会给娘家带来霉运,建议提前或延后回门。

忌吃娘家粽子:传统观念中,娘家粽子是娘家的“福气”,出嫁女儿吃了会“带走福气”,影响娘家的运势,因此需避免食用。

部分地区忌远行:端午是“十三个杨公忌日”之一,民间认为当日不宜出远门,且夏季多暴风雨、阳气旺盛、毒物活跃,出远门不便且易沾染邪气。

现代演变

随着时代发展,端午回娘家的习俗逐渐简化,更注重家庭团聚的温馨。如今,女儿回娘家多以“轻松、自然”为主,无需严格遵循旧俗的繁文缛节,关键是表达对父母的关心与陪伴,礼物也从传统的粽子、香包转变为更实用的保健品、鲜花或自制美食,更符合现代生活的节奏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