畲族的传统节日融合了本民族历史文化与生活习俗,既有与汉族共有的传统节日(如春节、元宵、端午等),也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专属节日(如“三月三”“二月二”“分龙节”等)。这些节日不仅是畲民欢聚一堂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,也承载着对祖先的缅怀、对自然的敬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1. 三月三(乌饭节)
时间:农历三月初三
核心习俗:
吃乌米饭:畲民清晨上山采集“乌稔”树叶,将其捣烂取汁浸染糯米,蒸制成蓝黑色的乌米饭。这一习俗源于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、蓝奉高领导的反围剿胜利——当时将士们靠吃乌稔果充饥坚持至突围,后世为纪念这一事件,每年三月初三必食乌米饭。
踏青与对歌: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到野外“踏青”,采集乌稔叶的通过对歌传情达意。歌会现场歌声此起彼伏,内容涵盖盘瓠传说、民族迁徙及爱情故事,是畲族青年寻觅伴侣的重要场合。
祭祖:家家户户备三荤三素及乌米饭祭祀祖先,缅怀先祖功德,传递民族记忆。
2. 二月二(会亲节)
时间:农历二月初二
别称:“会亲节”(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)
起源与习俗:
因闽东、浙南畲族多由福鼎双华、福安坂中等祖地分炉迁徙而来,每年二月初二定为“会亲日”——散居各地的同宗畲民回归祖地,举办歌会、聚餐,交流生产生活经验。福建双华村的“会亲节”规模更大,有“双华会亲甲天下”之说,活动包括赛歌、斗舞、吃“会亲饭”(以乌米饭、糍粑为主),场面热闹非凡。
3. 分龙节
时间:农历夏至后的“辰”日(福建霞浦等地固定为五月二十四,称“立秋分龙”)
起源与习俗:
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派“龙王”到畲山“分龙”(划分降雨区域),象征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是日,畲民禁忌使用铁器、挑粪桶,停止农活,以示对“龙王”的敬畏。各地会举办赛歌会(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寻找伴侣)、登山比赛(寓意“接龙气”),还有舞龙、打糍粑等活动,充满节日的喜庆氛围。
4. 元帅节(田公元帅节)
时间:农历八月二十三
起源与习俗:
“田公元帅”(又称“田公”)是畲族信奉的戏神与保护神,传说其为唐代宫廷乐师,因得罪权贵被贬民间,后化身戏神庇佑畲民。闽东畲族多供奉田公元帅,是日需宰杀大公鸡,搭配三荤三素及水果祭祀,祭毕全家饮用“元帅酒”(用鸡血与酒混合),寓意“壮胆驱邪、保佑平安”。
5. 春节
时间:农历正月初一
地位:畲族最隆重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
习俗:
祭灶与“围炉”:腊月二十四“祭灶神”,送灶王爷上天“述职”;除夕夜“围炉”(全家团聚吃年夜饭),必吃“黄金糍”(用糯米制成,象征团圆与甜蜜),饭后“守岁”至凌晨,迎接新年到来。
拜年与“摇竹娘”:初一清晨,晚辈向长辈行跪拜礼,长辈则赠送“压岁钱”;儿童到竹林中“摇竹娘”(边摇边唱“摇竹娘,摇竹娘,你长我也长”),寓意像竹子一样茁壮成长。
舞龙与对歌:春节期间,畲村会组织舞龙队走村串户,表演“龙舞”(象征吉祥如意);青年男女则在祠堂或广场对歌,内容涵盖历史传说、生活趣事,增添节日欢乐氛围。
6. 其他传统节日
元宵节:与汉族类似,吃汤圆、赏花灯,部分地区会举办“畲族灯会”(用竹篾扎成各种形状的彩灯,写上畲语祝福语)。
端午节:包粽子(用艾草汁浸泡糯米,呈碧绿色)、挂菖蒲(寓意驱邪避疫),部分地区会举办“龙舟竞渡”(畲民划着独木舟在溪流中竞赛)。
中秋节:吃月饼(畲族月饼多为“麻饼”,用芝麻、花生作馅)、赏月,家人团聚一堂,讲述“嫦娥奔月”的传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