锡伯族出殡入葬文化以“宗族传承、灵魂安息”为核心,融合传统信仰与实用规范,涵盖停灵守灵、入殓准备、出殡仪式、墓地安葬、后续祭奠五大环节,每个步骤均有严格讲究,体现对逝者的敬畏与家族的凝聚力。
二、停灵与守灵:灵魂过渡的缓冲期
1. 咽气前准备:长辈病危时,儿女需全程侍候,确保“送终”;咽气前,家人会将死者从炕上移至屋中央的临时床铺(避免死在炕上,认为“不洁”),由儿子为其洗脸、浴身、剃头、剪指甲,并在口中、手中放置铜钱(寓意“一路顺畅”);接着打开屋门,长子从窗户出去到烟囱下喊“爸”(或“纳纳”),称为“指路”,引导老人灵魂登高归天,之后亲人才能放声大哭。
2. 停灵时间与布置:一般停灵37日,冬季或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9日;尸体停放时头朝西北、脚朝东南(象征“回归故乡”),前方放置长明灯(昼夜不灭,指引灵魂)和陀罗被(织有金梵字经文的随葬物,保护灵魂),脚前放丧盒(用于烧纸)。
3. 守灵要求:晚辈需昼夜守灵,身着孝衣(子女穿白衣、戴白帽,配偶穿素服);亲友前来吊唁时,守灵人需跪地陪哭,哭声需与亲友的哭声呼应,表达哀思。
三、入殓仪式:庄重与信仰的结合
1. 净容与穿寿衣:入殓前,需为死者“净容”——用棉花蘸水擦拭面部、修剪手脚指甲(保持整洁);随后由长子扶头、其他亲属扶身体,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寿鞋(寿衣多为棉质,颜色以青、蓝为主,忌用红色;寿鞋需手工 *** ,鞋底绣莲花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)。
2. 小殓与大殓:小殓时需请喇嘛念经(超度亡魂),若为喜丧(寿终正寝)则奏欢快乐曲,不满60岁则奏哀婉之曲;大门上需悬挂丧幡(红绸或布 *** ,上下有黑色首尾,老年人的中间贴白纸荷花或佛花,用彩纸 *** )和佛花(象征“佛佑”);大殓时,将尸体放入棺木,棺木需提前请喇嘛念经(净化),未婚者用“无底棺”(寓意“未成家,需留通道与家人团聚”),已婚者用全底棺(男棺稍前于女棺,男棺左侧、女棺右侧各凿一小孔,象征“灵魂相通”)。
四、出殡仪式:送别与传承的仪式
1. 出殡时间与准备:出殡需选凌晨(日出前完成),忌申日(认为申日不吉);灵柩放入棺木后,需在灵堂举行“辞灵”仪式——吹鼓手奏哀乐,亲友依次向死者磕头(子女递纸钱,亲友边哭边烧,哭诉哀情),仪式的规模反映后代人丁多少与亲属关系的亲疏。
2. 出殡流程:长子扛“灵头幡”(用彩纸 *** ,象征“引路”)走在灵柩前,灵柩由亲友或雇工抬着(忌用牲畜,认为“牲畜不洁”);送葬队伍需保持安静,避免喧哗;到达墓地后,长子先填之一锹土(象征“尽孝”),接着其他人一起填满墓坑,最后在墓堆上凸起一个坟头(象征“坟冢”),将丧幡和佛花插于中央。
五、墓地与安葬:宗族与信仰的融合
1. 墓地选择:锡伯族每哈拉(姓氏家族)都有固定的坟地(称为“家族坟院”),强调“同族同穴”,认为“死在家族坟院才能与家人团聚”;夫妇合葬是重要形式,男棺稍前于女棺,男棺左侧、女棺右侧各凿一小孔(象征“灵魂相通”,能在阴间见面)。
2. 特殊安葬方式:未出嫁的闺女、孕妇、死于横祸者(如意外事故),不得入家族坟院,需另择坟地埋葬,过些时候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坛中再埋;萨满、巫职人员死后实行火葬(认为“职业特殊,需净化”);幼儿(三个月以内)死后实行天葬(将尸体放在野外,让飞禽走兽吃掉,象征“尽早轮回”)。
六、后续祭奠:思念与延续的表达
1. 定期祭奠:死者死后需进行多次祭奠——七日小祭(焚烧纸钱,亲友聚会)、二十一中祭(规模较大,邀请更多亲友)、四十九日大祭(最隆重,请喇嘛念经,焚烧大量纸钱)、百日祭(子女守孝百日结束,举行正式祭奠)、周年祭(每年忌日举行,持续至三周年)。
2. 守孝规定:子女守孝百日(忌娱乐、喜庆场合,男子不理发刮脸);妻室守孝三年(不得改嫁);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;五七(35日)时,已婚儿女需扎盆纸花(象征“莲花”)在坟前烧掉,寓意“愿死者乘坐莲花飞往极乐世界”;百天时,儿子、儿媳、未婚儿女需在坟前脱孝(象征“结束哀思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