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族的节日体系融合了民族特色与汉族传统,既有共同的节日,也有独特的民族庆典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一、与汉族共有的传统节日
1. 春节:满族称“阿涅业能业”,是满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。承系渤海、金代遗风,节前需完成“忙年”流程(淘米、杀年猪、做豆腐、蒸年饽饽等)。除夕夜要祭祖、吃团圆饭,院内植松树象征长寿;初一凌晨长辈给晚辈压岁钱,忌做蒸、炒、炸等炊事,避免打碎器物(需说“岁岁平安”)。节日期间还有“珍珠球”“滑冰”等传统体育活动。
2. 元宵节(上元节):正月十五,满族与汉族一样挂彩灯、吃元宵。部分地区还有“走百病”的习俗——妇女们三五成群,结伴远足、走沙滚冰,寓意祛除疾病。
3. 二月二:俗称“龙抬头日”。当日晨,满族人家将灶灰撒在院中形成“灰龙”(引龙),祈求风调雨顺;全家人吃“龙须面”“龙鳞饼”,妇女忌做针线活。
4. 端午节:与汉族习俗相近,吃粽子、划龙舟。部分地区会挂艾草、菖蒲,驱邪避疫。
5. 中秋节:满族称“八月节”,家人团聚吃“团圆饭”。月亮初升时“供月”——院内西侧摆木屏风(挂鸡冠花、毛豆枝、鲜藕),屏风前放八仙桌,供一大月饼,焚香磕头,妇女先拜、男人后拜。
6. 腊八节:腊月初八,煮“腊八粥”(黏高粱、小豆等八样粮食)、泡“腊八醋”(蒜泡醋),分送亲友。
7. 小年:腊月二十三,祭祀灶神(送灶王爷),称“祭灶”。用关东糖粘灶王爷嘴,寓意“上天言好事”。
二、满族特有的传统节日
1. 颁金节:满族的“族庆”之日。1635年农历10月13日,皇太极发布谕旨,正式改族名“女真”为“满洲”,标志着满族作为一个新民族共同体的形成。1989年10月,丹东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”将每年12月3日定为“颁金节”,各地满族同胞自发举行纪念活动(如祭祖、联欢)。
2. 走百病:满族妇女专属节日,通常在正月十六。当晚,妇女们结伴出行,通过散步、走沙滚冰等方式祈求健康,寓意“百病消除”。
3. 添仓节:正月二十五,农村满族的重要节日。家家煮黏高粱米饭,放入仓库,用秫秸编“小马”或“锄头”插在饭上,象征“马驮粮食”“锄头保丰收”,连添三回,祈求来年衣食无忧。
4. 虫王节:主要流行于辽宁岫岩、凤城一带,六月初六举行。过去,农户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,杀猪祭祀,祈求虫王爷免灾,保障庄稼收成。如今虽不再大规模祭祀,但家家仍会在这一天晾晒衣物,防止虫蛀。
5. 开山节:秋季中秋以后(或农历九月中旬),满族采药人的传统节日。过去,东北满族村落会面向长白山举行祝福祷告,感谢山神赐予的丰富药材;采到的人参需供奉在自家神龛中,寓意“山神保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