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风水中气的行止聚

admin

在风水理论中,“气”是贯穿始终的核心,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与生命能量的载体。郭璞《葬经》开篇即言“葬者,乘生气也”,明确将“乘生气”作为风水的根本目标——通过调控环境中的“气”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
“气”的本质:阴阳交感的生命能量

风水中的“气”并非普通空气,而是阴阳二气动态交感的产物。郭璞进一步解释:“夫阴阳之气,噫而为风,升而为云,降而为雨,行乎地中,谓之生气”——阴阳之气从“噫”(呼吸般的状态)到“风”“云”“雨”,最终“行乎地中”形成“生气”,即潜藏于大地、能生发万物的生命能量。这种“气”与天地万物同源,既包含天地间的自然能量,也与人体生命能量(如“人受体于父母,本骸得气,遗体受荫”)相互感应。

揭秘风水中气的行止聚

“气”的行:随地势与水流的动态轨迹

“气”在地中的运行,并非无序,而是随地势高低起伏、水流方向而动。郭璞指出“气行乎地中,其行也因地之势,其聚也因势之止”——龙脉(山脉)的走势决定了“气”的走向:龙脉自祖宗山发脉,如万马奔腾般起伏前行时,“气”随之流动;当龙脉遇水界止(如河流、湖泊拦截),或地势平缓收束时,“气”便停止流动并开始聚集。《葬经》提到“土者气之母,有土斯有气;气者水之母,有气斯有水”,说明“气”依附于土壤存在,而水流是“气”的载体,二者共同构成“气”行的环境基础。

“气”的止:藏风与聚水的关键作用

“气”的“止”是风水布局的核心目标——只有“气”停止流动并聚集,才能发挥生发万物的作用。《葬经》强调“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”:风是“气”的散失之因,强风会将地中的“生气”吹散,因此需要“藏风”(如背山、环抱的地形)来阻挡风对“气”的破坏;水是“气”的聚集之因,水流能“界”(拦截)“气”,使其停止流动并汇聚(如河流交汇处、湖泊周边),因此需要“聚水”(如门前有水、水口关栏)来留住“气”。这种“藏风聚气”的理念,是风水选址的基本原则——理想的穴位(阳宅或阴宅)需位于山脉环绕、水流汇聚之处,形成“四面环山、中间低凹”的“盆地”或“口袋形”地形,以更大化保留“生气”。

“气”的聚:风水实践的核心目标

“气”的“聚”是风水实践的终极追求。郭璞将风水定义为“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”,明确了风水的本质是通过“藏风”(防止“气”散)与“聚水”(促使“气”聚),调控环境中“气”的状态。具体而言,风水实践中通过“龙、穴、砂、水、向”五大要素实现“聚气”:龙(山脉)需蜿蜒起伏、气势连贯,为“气”的流动提供通道;穴(穴位)需位于龙脉止息之处(如山脉终端、水流环绕的中心),是“气”聚集的核心点;砂(周围山体)需环抱有情(如青龙白虎砂左右环抱),阻挡强风、守护“气”场;水(水流)需环曲有情(如河流呈“U”形环绕),拦截“气”、促使其汇聚;向(朝向)需合理(如坐北朝南),顺应“气”的流动方向,增强“气”的聚集效果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