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* 尔族以面食为主,喜食牛羊肉,蔬菜摄入相对较少。更具代表性的主食包括馕(用小麦面或玉米面烤制的圆形饼,是日常必备食品)、抓饭(又称“颇罗”,用大米、羊肉、羊油、胡萝卜焖制而成,是节日和待客的重要菜品)、烤包子(“撒木萨”,以羊肉丁、羊油、洋葱为馅,皮薄肉多,外焦里嫩)、拉面(手工拉制的面条,可煮、炒或拌食)。烤羊肉串(“嘎巴布”)是风靡全国的民族风味小吃,以咸辣鲜香、孜然浓郁著称。 *** 尔族喜欢喝奶茶(用砖茶、牛奶或羊奶煮制,加盐调味)、油茶,夏季多食瓜果(如葡萄、哈密瓜、西瓜、香梨等),是全国人均吃水果最多的民族之一。饮食上严禁食用猪肉、驴肉、狗肉和骡肉。
二、服饰特色
*** 尔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,袷袢(长过膝、宽袖、无领、无扣的长袍)是男子传统外衣,腰间系长带,方便携带物品;女子传统服装为连衣裙(色彩鲜艳,多为大红、大绿、金黄等),外罩坎肩或上衣,内穿淡色衬裙。男女老幼均戴四楞小花帽(“尕巴”),用黑白或彩色丝线绣有民族图案(如巴旦姆、几何纹),部分缀有珠片,是 *** 尔族服饰的标志性元素。妇女注重装饰,常戴耳环、手镯、项链,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(以长为美),婚后改为两条长辫,辫梢散开,头上别新月形梳子。冬季,男女均穿皮鞋或皮靴,皮靴外加胶质套鞋。
三、居住传统
*** 尔族传统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院落,屋顶可作晒台(晾晒葡萄干、衣物等)。院内栽种果树(如葡萄、无花果、石榴)、花木,形成“庭院花园”景观。屋内砌土炕(用于起居坐卧),配备火墙、炉灶(取暖、做饭)。大门忌朝西开(认为西方是不吉利的方向),房前屋后多有葡萄架(形成凉棚,夏季避暑)。
四、礼仪规范
*** 尔族热情好客,崇尚礼仪。路遇尊长、朋友,需将右手放在胸前,上身前倾,道“色俩目”(问候语,意为“平安”);老年人吃饭或到他人家做客时,要双手摸面做“都瓦”(祈祷祝福仪式)。家中来客,需请客人坐上席,摆上馕、糕点、瓜果,先倒茶水或奶茶;用抓饭待客时,饭前请客人洗手(用壶倒水,客人用盆接,洗后用手帕擦干,忌甩水),饭后由长者领作“都瓦”,客人方可离席。吃饭时,忌讳拨弄盘中食物、剩饭在碗中或饭屑落地(若不慎落地,需拾起放在饭单上)。
五、节日文化
*** 尔族的传统节日多为教节日,其中最隆重的是古尔邦节(宰牲节):家家户户宰羊、煮肉、制糕点,屠宰的牲畜需送交寺或宗教职业者,剩余的自食或招待客人;节日期间,人们穿新衣、戴新帽,相互拜节,举行赛马、刁羊、摔跤等活动。其次是肉孜节(开斋节):成年教徒需封斋一个月(日出后至日落前进餐,白天禁食),开斋时炸馓子、油香,准备节日食品,走亲访友。诺鲁孜节(春分日,3月20日左右)是迎接新春的节日,人们穿民族盛装,燃松柏枝(祈求平安)、做“诺鲁孜饭”(用剩余粮食和佐料煮成的稠粥),相互拜年,之后开始春耕生产。
六、文化艺术
*** 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,木卡姆是其更具代表性的综合艺术形式(包含器乐演奏、歌舞、说唱),2005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“赛乃姆”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(集体舞,可独舞、对舞或多人同舞,动作轻巧、旋转多变,情绪热烈),常在节日、婚礼等喜庆场合表演。传统乐器有独他尔(弹拨乐器,音色清亮)、热瓦甫(弹拨乐器,琴身较小,音色柔和)、达甫(手鼓,用手指敲击,为舞蹈伴奏)。 *** 尔族文学遗产丰富,《福乐智慧》(玉素甫·哈斯·哈吉甫著,用突厥文写成,阐述治国理念与人生哲学)、《突厥语大辞典》(马赫穆德·喀什噶里著,是世界上之一部大型突厥语辞典)、《乌古斯可汗传》(英雄史诗,反映古代 *** 尔族社会生活)均为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