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南地区的婚俗传承自潮汕传统,融合了“六礼”框架(提亲、合婚、定亲、行聘、请期、迎亲)与地方特色,注重“好意头”与家族联结,以下是具体流程:
1. 提亲: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
传统上由媒人(或亲朋好友)撮合,双方父母见面商议婚事细节(如彩礼、嫁妆、婚期)。现代多简化为双方父母直接沟通,若无异议,进入合婚环节。部分地区允许准新人参与旁听,但主要决策仍由长辈主导。
2. 合婚:生肖与八字的“双重考验”
生肖禁忌:潮南民间流传“白马惊青牛、金鸡惊狗泪交流”等生肖相克歌谣,严格规避相冲属相;女方属虎若为上半夜出生(夜虎),被认为“克夫”,需慎重商议。
八字合婚:男方将女方庚帖(生辰八字)置于灶神香炉下,若3天内家中无意外(如打破碗碟、争吵),则视为“灶神许诺”,可继续推进;反之则需更换庚帖。
3. 定亲:金饰为信与双向告知
男方备“定婚饰物”(如金项链、金戒指)与4色糕饼、定婚糖包送至女方,女方回送红糖包(插石榴花)、春草(草头结发)、五样种子(稻谷、绿豆等,象征“五子登科”)及定婚饰物。定亲后,双方需向亲友分发糖饼,告知“亲事已定”。
4. 行聘:聘礼与回礼的“礼尚往来”
聘礼准备:男方择吉日将聘金(分1份、2份或4份,均为偶数)、四式以上礼品(白糖、面条、大吉(潮州柑)、金银首饰、饼食等)装入十二版红帖,送至女方。女方回礼时,将饼食部分退还,并回赠“鸳鸯蕉”(并生香蕉,象征百年偕老)、“桔”(谐音“吉”)、“猪心”(一半留女方,象征同心)。
下聘仪式:男方携带十二版帖(写明迎娶时间、步骤)与彩礼到女方家,双方亲友聚餐,确认婚期细节。
5. 择日:避开凶神与“好日子”
禁忌年份:无春年(当年无“立春”)、单月(认为“半路折扁担”)、六月(半年之意,不吉利)不宜结婚。
吉日选择:男方请星家(算命先生)根据双方生辰选“双日”吉时,涵盖迎娶、新娘洗头、入门等环节,确保流程顺畅。
6. 迎亲:深夜行礼与“闯关”仪式
接亲时间:传统为深夜(遵循“以昏为期”的古制),现代多提前至凌晨(如12点15分),需严格按吉时执行。
迎亲流程:
堵门游戏:新娘亲友设置“猜歌名”“做四句”(说吉祥话)等环节,新郎需完成才能见到新娘。
新娘准备:新娘“挽面”(用毛线清理面部汗毛,青色线合大家、红色线合众人)、换“上轿衫”(红色秀禾服或传统礼服),与父母吃“百合粥”(象征“六合”,合家人、亲友)。
哭嫁与上轿:新娘向父母哭别(寓意“留眼泪给父兄买田买地”),出门时不回头看母亲;新郎将新娘抱上轿(或车),女方家人担“嫁妆担”(内装嫁妆、柑橘、米方糖),其中“大发粿”(圆形,象征圆满)需对角切、重组,还给新郎“圆满”之意。
7. 入门:跨火盆与“拜堂”仪式
进门禁忌:新娘进门时,新郎家人需暂时躲避(避免“冲和气”,防止婆媳不合);新娘需跨过“火盆”(寓意“驱邪”“日子红红火火”)。
拜堂流程:新娘到新郎家后,依次拜天地、祖先、公婆(改口称“爸妈”),新郎新娘对拜,完成“三拜”仪式。
8. 婚宴:家族团聚与“赏面”
宴席安排:传统在中午摆“新人席”,小舅子坐“大位”(东一位),公婆、妯娌依次入座;席上必有“全鸡”(象征“吉祥”),开筷时需做“四句”(如“鳞鱼头,草鱼头,鳞鱼草鱼养一沟”),祝福新人“财丁兴旺”。
赏面环节:新人向亲友敬茶,长辈喝喜茶后回赠红包(“赏面钱”),并说吉祥话(如“早生贵子”“白头偕老”)。
9. 回门:婚后第三天的“归宁”
结婚后第三天,新娘与新郎回娘家(“返厝”),新郎需陪伴。女方父母煮“双蛋汤圆”(象征“团圆”),新人吃后需在午饭前返回,避免“留宿”(传统认为婚后三天内回娘家不吉利)。
10. 婚后习俗:细节中的“好意头”
洞房禁忌:洞房灯烛需通宵亮着(象征“夫妻到老”);新郎鞋避免被新娘踩到(否则丈夫“失权”)。
婚后禁忌:下聘后新人尽量不外出远门(待在家中准备婚礼);接亲当晚新娘不能与他人说话(除丈夫外)。
潮南婚俗虽保留诸多传统环节,但现代多简化“哭嫁”“坐花轿”等流程,更注重新人意愿与情感联结,核心仍围绕“吉祥”“圆满”的主题展开。